病例精析小儿前纵隔含钙化占位病

2021-3-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bdfjc/181126/6670968.html

患儿,13岁。

该患儿因胸闷10余日,加重伴声音嘶哑1周入院。病程中伴有夜间憋醒、不能平卧。无发热。体重减轻。入院后血常规:WBC7.38×10^9/L,NE%0.68,LY%0.20,RBC5.12×10^12/L,HGBg/L,PLT×10^9/L。男性肿瘤标志物检查:NSE.4ng/mL,余正常。ESR:17mm/1h。血型鉴定:O型,RH(D)阳性。外科综合未见异常。凝血常规大致正常。九项呼吸道病原体IgM阴性。结核抗体阴性。肺炎支原体抗体1:80阳性,肺炎衣原体抗体0.91S/CO。

二、基础解剖影像对照

纵膈位于胸腔中部,双侧胸膜腔中间。分界前部为胸骨,后部为脊柱,两侧为纵膈胸膜。上起颈部,下至膈肌。组织器官多,结构复杂,若发生病变,定位相对困难。可分为前、中、后三个区,分别对应有相对常见的病变。其中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瘤约占所有纵膈肿瘤的三分之二。

图4-7所示分别为4个月、9岁、27岁、55岁正常人纵膈轴位。图4所示为4个月新生儿胸腺,黄色箭头为胸腺左叶、蓝色箭头为胸腺右叶。图5所示为9岁小儿胸腺,棕色箭头见胸腺退化未完全。图6-7所示为青年及老年胸腺完全退化,替换为白色箭头脂肪低密度影。

图1-3所示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不同层面:可见前纵隔对称弥漫性肿大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以右心缘旁为著,密度不均,其内见多发斑片状、点状钙化灶影。增强呈不均匀轻度强化,病变与心包边界、邻近血管欠清,心包内见弧形液体密度影。

影像诊断:前纵隔弥漫性占位病变,考虑胸腺淋巴瘤。心包积液。

三、不同密度纵膈病变分析思路

高密度病变

所谓高密度病变包含软组织密度影、钙化、骨化、出血、高密度异物。软组织密度病变考虑胸腺瘤、淋巴瘤、肿大淋巴结等肿瘤型病变。骨化考虑畸胎瘤。钙化需要考虑胸腺瘤、神经源性肿瘤、血管瘤,比较特殊的是淋巴瘤治疗后可在边缘见多发微小钙化灶,最常见是淋巴结钙化、主动脉管壁钙化、原发性肺结核肺门钙化结节。出血视血肿不同时期密度不同,急性期密度约40-60Hu,多见于外伤致纵膈血肿、主动脉壁间血肿、动脉瘤合并出血。高密度异物多见于气管、食管异物,比较少见外伤所致金属异物或弹片伤。

囊性密度病变

包括先天及后天病变。先天性病变包括胸腺囊肿、心包囊肿、支气管囊肿,后天性病变包括甲状腺囊肿、囊性畸胎瘤、实质性肿瘤囊变

脂肪密度病变

脂肪密度范围定位各种版本不一,笔者认为-40~-Hu范围内都属于脂肪密度。病变包括脂肪瘤、脂肪肉瘤、畸胎瘤、脂肪沉积症、心包脂肪垫等。其中脂肪肉瘤视细胞分化程度,密度差异较大。

气体密度

相对简单,主要包括气管憩室、食管憩室、纵膈气肿、心包气肿。其中气管憩室非常常见,气管旁见气体密度影,与气管局部相通。食管憩室相对少见。纵膈气肿及心包气肿多外伤后形成,纵膈或心包通过破损软组织与外界相通,属于高危病症。

四、分析思路

纵膈肿瘤分析按临床病史、年龄、部位、大小、形态、增强、临近组织关系进行,本例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1、临床病史和年龄:儿童,呼吸困难、胸痛入院。提示恶性概率高,以畸胎瘤、淋巴瘤概率可能。

2、部位:纵膈肿瘤具有一定特征的分布性,前纵隔最常见多为胸内甲状腺肿、胸腺瘤、胸腺癌、畸胎瘤;中纵隔提示支气管囊肿、淋巴瘤;后纵隔提示神经源性肿瘤概率高(如图8)。本例为前纵隔提示胸腺瘤、胸腺癌、胸内甲状腺肿、畸胎瘤可能。本例为对称弥漫性前纵隔占位病变,提示淋巴瘤可能。

3、大小及邻近组织关系:体积较小占位效应不明显,可无症状;体积较大可有明显压迫或侵及周围临床组织结构,提示恶性可能。淋巴瘤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胸腺癌及侵袭性胸腺瘤可以侵及临近组织结构。神经源性肿瘤若出入于椎间孔,可见椎间孔有异常扩张,呈哑铃型。

4、形态:边界清晰,提示良性或低度恶性可能;边界模糊,对临近组织结构有侵犯,提示恶性可能。位于纵膈呈对称性病变,且多组淋巴结肿大融合,考虑淋巴瘤概率高。偏于纵膈一侧合并淋巴结肿大,考虑胸腺癌可能。偏于纵膈胸腺一侧无淋巴结肿大,考虑胸腺瘤、畸胎瘤可能。胸腺瘤密度均匀,侵袭性胸腺瘤密度可不均匀,边界不清,与胸腺癌难以鉴别。畸胎瘤可见脂肪、软组织、钙化等不同密度影,病变若见脂肪影高度提示良性。

5、增强:强化程度有一定意义。支气管囊肿可见包膜轻度强化。畸胎瘤可见软组织成分强化,其他无强化,具有提示意义。淋巴瘤中等以上强化,对血管形成包绕但不侵犯。胸腺瘤可以呈均匀强化,侵袭性胸腺瘤或胸腺癌可有坏死囊变无强化,余组织轻中度强化。神经源性肿瘤强化明显。

穿刺病理:胸腺淋巴瘤。入院当天下午于超声引导下行纵隔肿物穿刺取病理,并行右侧胸腔穿刺放液,见血性液体流出。因患儿呼吸困难明显,肿瘤负荷重,给予地塞米松、水化、胸腔灌注白介素-2及地塞米松等治疗,完善骨穿等检查。后纵隔肿物穿刺病理回报:恶性肿瘤,倾向偏幼稚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T细胞源性可能性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90%),TdT(-),PAX-5(-),CD7(+),CD20(部分+),CD3(-),Bcl-2(+),CD5(+),CD43(+),CD10(±),Bcl-6(+),MUM-1(部分+),Cd30(-),ALK(-),FOXP1(±),GCET1(-),CD38(-),MPO(-),CD(-),CD23(-),Oct3/4(-),CD34(-),CD1a(-),CD99(±),CD68(-),CK-pan(-),CK19(-)。临床诊断纵隔T细胞淋巴瘤。按NHL-BFM-95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改良方案给予诱导化疗,经治疗后患儿可平卧。

五、胸腺淋巴瘤

1、临床表现:胸腺少见肿瘤,主要是霍奇金病,少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胸腺原发淋巴瘤是没有胸腺外淋巴瘤证据的淋巴瘤。好发于20-40岁,女性多见。病理肿瘤细胞弥漫性浸润胸腺,包膜不完整,内部可见囊变坏死。临床症状包括胸部憋胀、呼吸困难、咳嗽、声音嘶哑、胸壁水肿或上腔静脉综合征。需要注意的是治疗后的淋巴瘤可出现细小的点状钙化灶影。

2、影像表现:胸腺弥漫对称性增大或不对称增大,有时可见单个或多个肿物,边缘不规则,呈融合状,肿物密度均匀,可以包绕血管但不侵犯血管,增强清晰显示完好血管,肿物强化中等以上,容易侵犯病变周围结构,形成胸腔积液、心包积液。

六、鉴别诊断

1、畸胎瘤:临床表现:起源于生殖细胞的肿瘤。纵膈畸胎瘤多为良性及囊实性。病理分为成熟性、囊性、不成熟性及恶性畸胎瘤。成熟性畸胎瘤最常见,包含分化良好的外胚层结构,如皮肤、毛发及软骨、肌肉,约占3/4。好发于青少年,多无临床症状。较大肿瘤压迫纵膈结构引起气短、咳嗽、胸骨后压迫感疼痛等症状。影像表现:胸骨后混杂密度肿物,边界清晰,可为分叶状,密度包括软组织、钙化、脂肪、水样密度。增强软组织成分或包膜轻度以上强化,其余无强化。恶性畸胎瘤形态不规则,呈结节状,边缘模糊,增强包膜可强化。

2、胸腺癌:临床表现来自胸腺上皮,占成人胸腺肿瘤1/5.具有局部侵袭性。可发生转移。病理肿瘤细胞核不典型,有丝分裂显著,核浆比增大,坏死常见。最常见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中年男性多见。临床表现包括胸痛、咳嗽、上腔静脉综合征,也可合并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盗汗,伴类癌综合征、Cushing综合征。影像表现:难与侵袭性胸腺瘤区分。胸骨后较大软组织肿物,可见分叶,密度不均,多见坏死、钙化、出血。肿物与临近结构分界不清,有时见纵膈淋巴结增大。增强肿物中度以上不均匀

3、胸腺瘤:临床表现:约占前纵隔肿瘤的50%及所有纵膈肿瘤的20%。起源于胸腺上皮,分为侵袭性30%和非侵袭性70%。临床上好发40-60岁,无性别差异。多无症状,1/3出现胸痛、咳嗽、气短、吞咽困难,1/3出现重症肌无力。影像表现:CT起源于胸腺一侧的圆形或卵圆形、分叶状肿物,边缘光滑或不平整,均匀或不均匀,偶见囊变坏死,可出现钙化。增强轻中度强化。侵袭性胸腺瘤可以包绕血管或侵犯血管,可出现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w.com/zzbx/15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