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临床的指导理论上篇
2024/9/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我国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39.net/disease/a_5449302.html
推拿临床的指导理论
第一节传统中医理论一、经络与腧穴经络,腧穴是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拿治疗无不与经络腧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络脏腑及全身各部、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推拿的治疗点。
(一)经络概论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以及浮络和孙络。
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脉、阳脉。奇经八脉中,督脉、任脉各有其腧穴,故常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
经络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沟通内外、网络全身。因此,推拿某一经脉或穴位,可以治疗全身或远端疾病。二是运行气血、协调阴阳。通过推拿经脉或腧穴可以协调阴阳,防病治病。三是抗御病邪、反映证候。通过推拿切诊,了解体表出现的压痛点、结节、条索、凹陷等推断相应脏腑器官病变。四是传导感应、调整虚实。推拿能防病治病,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作用。推拿可激活经络本身的功能,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平衡阴阳”的作用
(二)十四经
1.十四经脉的分布规律及循行
(1)头面部经脉的分布特点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小肠经分布于面颊部,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头顶、头后部和枕项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另外,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系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2)躯干部经脉的分布特点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胁)部,足三阳经则阳明分布在前(胸、腹部)、太阳行于后(背面)、少阳行于侧面。
()四肢部经脉的分布特点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的分布为手太阴在前、手厥阴在中、手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手阳明在前、手少阳在中、手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8寸以下为足厥阴在前、足太阴在中、足少阴在后,内踝尖上8寸以上为足太阴在
前、足厥阴在中、足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足阳明在前、足少阳在中、足太阳在后。
(4)任督二脉的分布特点同起于胞中,任脉行于胸腹部正中,上达颌部;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抵头面。2.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与相应脏腑的表里络属关系一致,形成六组表里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分别互为表里,阴经属脏为里,阳经属腑为表;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依此类推。.十二经的交接流注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
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始于手太阴肺经,其后依次流注到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复流注回肺经,如此阴阳相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