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药物用于肛周脓肿手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的

2021-7-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pf.39.net/bdfyy/bdfhl/150609/4636739.html

调查背景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化脓性感染的总称,脓肿形成多起源于括约肌间的腺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氏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脓肿的形成主要由肛腺感染、外部创伤及某些全身疾病等原因引起。肛周脓肿的主要治疗仍是手术引流,手术治疗可有效降低其复发率和肛瘘发生率,但术后创面的愈合过程漫长,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术后换药治疗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创面愈合速度,决定了病程的长短。有效快速地杀灭创面病原微生物,对控制创面感染和促进创面愈合起关键作用。本文目的在于观察苯扎氯铵溶液和碘伏用于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的临床观察。

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院年收治的60例行肛周脓肿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苯扎氯铵组30例,碘伏组30例。

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16~24h开始换药。苯扎氯铵组每次换药应用0.05%苯扎氯铵溶液,冲洗擦拭直至创面彻底干净后,用无菌纱布拭干,以苯扎氯铵纱条填塞引流,纱布覆盖。碘伏组应用1%碘伏冲洗擦拭直至创面彻底干净后,用无菌纱布拭干,以碘伏纱条填塞,纱布覆盖。换药时均要求用稀释苯扎氯铵溶液或稀释碘伏溶液冲洗脓腔创面,去除坏死失活组织至创面红润并有微量的血液渗出,纱条置入伤口底部充分引流。直至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至与周围皮肤相平并由表皮覆盖创面后为痊愈。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及换药间隔时间根据创面渗出情况而定,一般每天1次。

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4周后创面细菌培养情况比较

苯扎氯铵组患者治疗前细菌培养阳性为29例,碘伏组为28例,治疗4周后苯扎氯铵组细菌培养阳性为4例,碘伏组为9例。

2.两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创面缺损肉芽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苯扎氯铵组创面缺损肉芽体积均显著低于碘伏组(P<0.05),见表1。

3.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

苯扎氯铵组患者愈合时间为(29.2±9.3)d,碘伏组为(36.3±10.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肛周脓肿是外科常见病,术后创面为污染性伤口,生长愈合时间较长。因此,应该研究能更快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方法,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苯扎氯铵为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无色无味,性质稳定,其抗菌谱较广,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真菌有效,显效快,对组织无刺激性。通过破坏菌体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胞浆物质外渗和阻碍细菌代谢而发挥杀菌作用。苯扎氯铵溶液作用1min,杀菌率达99.9%,有显著的局部杀菌灭菌作用。本研究表明,治疗4周后,苯扎氯铵组创面细菌培养的阳性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应用苯扎氯铵治疗比碘伏具有更强的杀菌及控制创面局部感染的能力。肉芽组织形成的速度是评估创面愈合情况的重要指标;试验组治疗4周后脓腔内缺损的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外敷后可保持创面湿润从而促进肉芽组织和残存上皮细胞良好生长,因此能加速创面的愈合,苯扎氯铵溶液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消毒后皮肤无着色,兼具清洁去污和保湿等作用,尤其适用于碘剂过敏或皮肤高敏感患者。4周的治疗结束后,苯扎氯铵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碘伏组,表明苯扎氯铵相比于碘伏换药治疗是肛周脓肿患者更优的选择。综上,苯扎氯铵溶液应用于治疗肛周脓肿术后患者,能有效清除创面的微生物,促进创面愈合,效果肯定。

——《中国处方药》第15卷第11期

//END

扫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w.com/byjj/156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