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专栏59心房扑动下
2021-3-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接上文心电图专栏5??8??:多灶性房性心动过速与心房扑动(上)
上图为典型的心房扑动心电图,F波的组成有:1)缓慢下降段;2)快速负向偏转;3)快速上升;4)小的正向尖峰
反向典型的心房扑动在导联II、III和aVF中出现正向偏转,这是由于房间隔从上向下激活所致,在V1中呈圆弧状。在某些情况下,等电线可以插入F波之间。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存在一个传导速度非常慢的区域,或是由于这种折返性激活路径导致的心房去极化向量的总和刚好抵消。
上图为反向典型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为2:1。两个F波之间有一段等电线插入(箭头)。
F-F间期的规律性是区分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的特征,可依据折返回路的固定位置和长度来解释心房活动周期的规律性。虽然有人认为是QRS波群前面最后一个完全可见的F波使心房电冲动传导到心室,但实际上无法确定心房周期的开始,也无法确定房室传导间隔(F-Q间隔)。F波传导到心室,房室传导比例从2:1到6:1不等,因此心房扑动时的心室率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这取决于房室传导率。心房扑动时最常见的房室传导比率为2:1;不常见的比率为1:1。前者每隔一次心房去极化都传导到心室;后者所有心房脉冲都通过房室结传导到心室。1:1房室传导心房扑动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心房率过低、高交感神经张力、处在房室结不应期短或存在旁路传导。此外偶数的传导比例(2:1,4:1,6:1)比奇数(3:1,5:1)更常见;传导比例也可能出现变化:若传导率从低到高变化,称为进行性传导阻滞,如果传导率从高到低变化,称为退行性传导阻滞。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
上图可见房-室传导比例由1:1至6:1之间变换。
非典型心房扑动
非典型心房扑动即非腔三尖峡部依赖性房性心动过速。慢传导区位于心房的不同位置,根据位置不同目前将其分为两类:右间隔心房扑动、右心房游离壁扑动(非瘢痕相关心房扑动)。
右后游离壁和房间隔的中间部分是重要的致心律失常基质,因为存在终嵴这一条横行的传导阻滞线,以及房间隔的双层肌肉结构,易引起纵向和横向传导延迟。在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伯恩山犬中,右室间隔心房扑动是常见的;而在有心肌疾病的大型犬中,右心房游离壁扑动是更常见的。在人类,右心房游离壁扑动经常在心房切开的瘢痕周围形成,但在狗的情况并非如此。
非典型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征:规则、形态相同的扑动波(F波),犬的心房率范围约为bpm,F波在导联II、III和aVF中呈正向,常见于前一ST段。F-F间期有规律,连续F波之间可见等电线,房室传导比率在1:1到2:1之间变化,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
上图为非典型心房扑动的心电图,房室传导比例1:1,蓝色箭头处可见前序波ST段中的F波,正向,圆形。
其他类型的心房扑动
其他类型的心房扑动已有描述和记录,对于不符合解剖学定义的腔三尖峡部依赖性或独立性心房扑动的分类存在争议,这些类型的心房扑动的不稳定性使得折返通路的解剖和机制的研究十分困难,事实上可能是由于电生理效应而非基于结构病理。这些病例通常以超过bpm的快速心房率为特征,可在心房纤颤、心房扑动或窦性心律之间转换,之前被韦尔斯描述为II型心房扑动;通常发生在迷走神经张力高的情况下。
功能性(无解剖病理基础的)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征包括:形态可变的F波,通常在导联II、III和aVF中呈正向,连续的F波之间没有等电线;非常快的心房率(>bpm);可变的F-F间期。心律失常不稳定,迅速恢复为房颤、Ⅰ型心房扑动或窦性心律。
上图为Ⅱ型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第一部分,主要节律是阵发性心房纤颤,突然转变成II型心房扑动(黑色箭头)。注意快速的心房率(bpm),随后突然终止(蓝色箭头),并自发转复为窦性心律。
下期预告:心房纤颤
Reference
《ElectrocardiographyoftheDogandCat,DiagnosisofArrhythmias,2ndEdition》
译者:王京阳
执业兽医师
医院
星标一下再走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