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列病例报导巨大心房扑动波2
2021-8-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什么能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
心房扑动(房扑)在心电图中并不少见,有学者统计约占住院患者心电图检查的0.4%~1.0%,一般不难诊断。但心房扑动波掩盖QRS波及波幅高达0.8~1.0mV,相对少见。
例1
患者男、70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两周,气急1天来诊。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查体:BP/90mmHg,心率bpm,律齐。心尖部可闻及2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稍扩大。心电图(图1)示:P波消失,代之以F波,极性周长都相等的锯齿状三角形房扑波,在Ⅱ、Ⅲ、aVF、aVR、V1导联明显,最高振幅达0.6mV,FF时限0.22s,频率bpm,绝对均齐,无等电位线。QRS波呈室上性形态,RR间期均齐,频率bpm。每两个R波之间有两个F波,第一个F波与T波重叠,FR间期0.48s,第2个F波部分与QRS波重叠,使QRS波形态受到影响。故QRS波是由前一个F波越过第2个F波下传产生,F与R呈2:1下传。心电图诊断:巨大心房扑动波呈2:1跨越传导。
例2
患者男、24岁。自觉胸闷,心悸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1周来诊。查体:BP/70mmHg,心律不齐,心音低钝。既往患风湿性心肌炎1年。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二、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少量心包积液。其中左房直径59mm,右房直径47mm。心电图(图2)示:P波消失,代之以高大,尖锐波,周长基本相等的锯齿状扑动波(F),V1导联尤为突出,F波振幅高达1.0mV。F波密切衔接,FF间期0.16~0.17s。频率~bpm,基本规则,FV1尖端向上,极向清晰。部分与T波或R波融合,形态略变异,但无等电位线。各导联QRS波增宽,电轴左偏(-75°),V1导联QRS波呈R型,RV52.5mV。伴ST-T异常,第6个QRS提前出现、宽大畸形,有代偿间歇,心电图诊断:巨大心房扑动(比例不等),室性早搏,室内阻滞,双室肥厚劳损。
讨论
心房扑动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自20世纪90年代,临床心电生理和射频导管消融广泛开展以来,对心房扑动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电生理机制来看,目前已明确心房内的大折返是心房扑动的产生机制之一。折返环位于右心房或左心房,围绕解剖或功能性的传导障碍区而形成。其折返有2大特点:①右心房内大折返。多为峡部依赖性,以右心房下部的峡部为折返环中的缓慢传导区,右心房侧壁,下部及房间隔均参加折返。其中顺钟向折返时激动沿房间隔顺传,沿右心房侧壁逆传;而逆钟向折返时激动传导方向与之相反;②主导环折返。是指激动沿功能学障碍(处于不应期)的心脏组织进行环形运动。在该折返区域中,环体内心肌一直处于子环激动后的不应期而持续不被激动,环行激动只能沿其周围作主导环折返。由于折返环路的长度、传导方向和速度,折返周期都保持一致,使得F波形态、电压、持续时间均匀一致。
根据本文两例房扑(F)波的频率均在~bpm之间,形态在Ⅱ、Ⅲ、aVF导呈负向(尖端向下)V1导尖端向上分析,当属Ⅰ型房扑。两例F波在Ⅰ导联中均不明显,这与F波在Ⅰ导联轴上的除极向量投影有关。从F波在Ⅱ、Ⅲ、aVF、V1导联的极向分析,激动可能来自右心房下部的峡部,向上至两心房上方呈尾-头方向折返传导。F波的电轴在额面约-90°~-°之间,使向量的投影在Ⅱ、Ⅲ、aVF负轴平行较好,故记录到明显的巨大负向F波,而与Ⅰ导联呈垂直方向,所以Ⅰ导联中F波较小。
例1患者的房扑波异常高大,在Ⅱ、Ⅲ、aVF导联中有掩盖QRS波的趋势,但F波符合房扑波的波形、波幅、时间、传导比例、FR间期、RR间期等特点,而且12导联同步记录可分辩出F与R波。例2中,除V1导联巨大F波揭示房扑外,存在电轴重度左偏且Ⅱ、Ⅲ、aVF呈rS型,Ⅰ、aVL导联QRS波呈qR型,提示左前分支阻滞。除V1导联R波形态受F波部分重叠的影响而畸形外,其他导联QRS波时限均增宽(ms),考虑存在室内阻滞。另RV1振幅约1.2mV,RV5振幅约2.57mV,伴多导联ST-T异常,结合临床及心脏彩超考虑存在双室肥大,巨大F波(V1)的产生可能与双房异常增大关系密切。
作者:魏伟张苑蒋向真
作者单位:医院
版权临床心电学杂志
利益冲突:无
免责声明
平台推送文章来自网络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