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逐个说
2020-12-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22/4358927.html
五行是中国自古以来道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义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阴阳是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五行是原始的普通系统论。我们现代人研究古老的五行学说,对认识世界万物和人体健康很有帮助,对养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关中医
中医是中华文明及其光辉灿烂的一颗明珠。有关中医的起源很早,早到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源的,中医最早的、最完善的,也是最权威的经典,是《黄帝内经》。据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通篇是以黄帝与他老师岐伯的对话写成,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后世的医经多半从此书中衍生。
中医本身的理论基础,正是很多人认为是迷信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认为: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种认知一般人难以理解,因此对中医产生一种神秘感。其实阴阳是相对的,阴阳又是相和的,这个和所谓的哲学有点类似。目前,想透彻理解中医理论,确实很难,因为这个理论没办法加以证明。如果你对中医持怀疑态度,那也没办法。但在实践中,尤其是临床中,只要运用得法效果相当神妙。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中医把人分为神和形两大部分,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身体就像住宅,驻留着生命,没有人居住的房子没有灵性,从阴阳相对论来说可以认为形属阴(物质的),神属阳(能量),但是其中又分有阴阳。总之,和周易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个意思。中医的治疗首先强调的是因人、因地、因时而异,相当个性化的治疗。看病时还要根据时间、地点,这让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中医理论认为,人和世界万物是有联系的,天有四时,四时阴阳各不相同,外界阳盛,身体也能感知,即使是一天里,阴阳也各不相同,都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的。掌握这个道理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医治疗要因时、因地而异了。五行也是一样,一年之中也在交替变化。根据这些变化规律判断病人的情况变化,如什么时候好转、什么时候加重。比如肝病,肝属木,秋属金,金克木,所以肝病病人一般会在秋天加重甚至死亡,而按时辰推算,则应该是在凌晨一两点左右加重,在临床上也确实如此。
至于经络,中医认为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所以才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有人说按西医的观点,根本找不着经络。其实找不着是正常的,因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就是说是神运行的地方。针灸是通过针刺使得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上非常详细地将人体分了十二正经等。穴位则是气血和外界相通的地方,一般来说是人的骨骼连接部分的空隙,所谓气血游行之所。中医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平衡阴阳,根本方法就是有余则泻、不足则补,具体方法那就很多了。
总之,中医把人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自然密切相关,用平衡动态、一分为二的观点调和阴阳,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更强调的是养生,“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很难,不像西医可操作性强。甚至可以说中医是门艺术,讲究调和,分量精准;西医则是一门技术,打针、手术,哪病医哪。中医用药,药不依方,君臣着实合一而用,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配;而中药种类繁多,排列组合几乎是无穷的。所以才会有同一个病,中医开的处方不同,这一次和下一次又不同。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个性化的治疗用药。但靠记住几个方子,算不得是个中医。
二、有关五行所对应的人体五脏六腑
五行是中国先哲对物质的高度抽象和分类概括,神奇而精辟,理应掌握,一通百能通。中医界人士对五行和与其相对应的人体五脏的关系解释如下:
木:属肝胆,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和四肢(肝主筋爪),腰腿疼痛常与肝有关。肝过旺或过衰,就会患肝,胆,头,颈,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火:火属心,心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小肠(消化吸收),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土:脾胰属土,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脾,胃,肋,背,胸,肺,肚、胰等方面的疾病,消化不良,怕冷拉肚等。
金:金属肺,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与整个消化道的健康有关。
水:水属肾,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脑与泌尿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肾,膀胱,胫,足,头,肝,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1、肝与胆
肝属“木”:肝在生理上具有像“木性”那样生发、条达、柔和的特性,而在病理上则像木那样易于化火动风。肝为五脏之一。主疏泄,疏泄是疏通畅达的意思。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胆为六腑之一,胆的主要作用是贮藏胆汁。胆汁为清净的液体,故胆被称为“中清之腑”,胆病主要表现为黄胆、肋痛、口苦、吐苦水等。肝与胆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而且肝胆相连,发生疾病时常互相影响。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到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夜盲或迎风流泪,眼睛疲倦乏力,视力下降,贪睡而睡眠质量不高。肝火上炎则目赤,肝循环系统不畅,表现为眼睛干涩,易经常眨巴眼。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血不足,不能养筋,就可出现筋痛、麻木、屈身困难、痉挛抽搐;若热极引动肝风,也可发生抽搐。“爪为筋之余”,爪和肝也有密切联系,肝血充足,则指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指甲软薄,没有光泽,甚至变形脆裂。
肝在志为怒,若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机不畅,就可造成肝气郁结,表现为易怒、头痛、胸肋胀痛。怒可使血气上逆,阳气升发,肝火太旺,则难于与人相处。肝功能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酸味食物;面色通常暗青无光泽。
2、心与小肠
心属“火”:心在生理上具有像“火性”的温热作用,在病理上,心火易于炎上。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功能正常时,则舌体红润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舌色紫暗无华。心火过旺,则舌尖红赤或口舌生疮;痰迷心窍时,可见舌强不语。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时,可见口吃甚至失语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之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会直接影响血的运行,心血旺盛,血脉充盈,则面色红润有光泽;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发白或青紫无光泽。
在志为喜,心主神志。心气亢盛就会出现喜笑不止,有事没事都爱笑,属非正常的笑。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果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病症,如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昏迷、喜笑不休等症。心脏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苦味的食物;面色有时会出现赤红色或紫红色。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脾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吸收营养,分别清浊。小肠有病时,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会出现小便异常。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尖红痛,口腔糜烂,或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这种现象,叫做“心热移于小肠”。
3、脾、胰与胃
脾属“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具有“土性”,能化生万物。脾主统摄血液,胰主统摄津液,脾居中州,化生精微,以营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像“土居中央,灌溉四旁”一样。在病理上,脾虚就会引起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也像土虚不能滋养万物一样。
脾主运化,脾(包括胰腺)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食物入胃经初步消化后,小肠(十二指肠)分别清浊,然后由脾进行运转,若脾循环系统虚弱,则难以调节食物的消化和养分的吸收,易于造成肠胃功能混乱,表现为大便不成型,甚至泻肚不止。胃火过盛,表现为便秘、牙龈痛或口腔溃疡。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四肢、肌肉。脾能正常的运化水谷精微,滋养全身,则食欲旺盛,肌肉丰满健壮,四肢有力,口唇红润。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则可出现口淡无味,口甜,口腻,口苦等异常感觉,甚至出现口臭。食欲不振,肌肉消瘦,四肢乏力,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华。
在志为思。脾胃不好的人,有事没事易思虑,遇事易想不开,经常思虑过度,所思不遂。怨土伤身,脾胃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甜味食物(肝酸心苦脾甜);面色通常萎黄无光泽。
脾与胃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胃有病可出现上腹胀满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胆胃上逆症状(府中之物要下行,脾胃像跷跷板)。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的任务。脾胃的作用在人体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故有"脾为后天之本"说法。
脾为血液生化之源,胰为津液生化之源;胰脏有分泌津液,调节气血及促进消化和新陈代谢功能,有土之特性(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应归属五行土。胰主调和,主统摄,主通利,主滋养,在体为脂肪,在窍为咽,在志为疑,喜温,喜甘。
主调和:主要表现在调和阴阳,平衡分泌,同时具有一定的藏津功能,藏津功能主要体现在胰内必须贮藏一定的津液,以维护胰的调和及平衡功能。当身体内血糖过高时,胰脏为了保持身体内的血糖平衡,开始进行自我调节,自动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降低血糖;当出现低血糖的时候,胰脏就会自动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保持血糖的平衡,体内的血糖始终在胰脏的监控下处于平衡状态,以保证身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各器官功能正常发挥,而当胰脏受到损坏时,就会出现脏腑功能失常,内分泌紊乱,引发血糖升高等一系列病症。
主统摄:是指胰脏有化生和控制散布津液的功能,使津液在体内正常利用不致外泄。胰统津液的机理,即是胰气的固摄作用。胰脏是津液的化生之源,胰气旺盛,就能保证津液的充分布施,如果出现胰不化生和统摄布施,就会产生体内津液不足或流失,阳气随津液外泄而不固,造成消瘦、无力、神疲等阴阳两虚的症候。所以胰脏具有养阴固阳的作用。
主通利:主要表现在胰脏化生出胰液,注入肠道,有助于肠道的运化正常和排泄通畅。肠道缺少胰液的滋养,蛋白质等物质得不到正常分解,就会出现大便秘结,肠道不通等症候。
主滋养:主要表现在散射津液于脏腑、官窍、肌肤,使之保持阴阳平衡;脏腑不得津液滋养则内生燥热,上热下凉,官窍缺少津液则出现咽干、目涩、鼻热、耳聋耳鸣,肌肤失津液所养则粗糙、消瘦、少弹力。
在体为脂肪:胰脏维持体内糖和脂肪的代谢,将食物消化、吸收,保持体内有丰富的脂肪及糖分,以贮藏和调节体内必需的热能供求量。主要体现在葡萄糖类物质的化生及统摄作用,阻断糖分的流失,以维持脂肪的活性;脂肪的活性强,利于体内湿热之气的散发,脂肪的密闭性,可抵御风寒外袭进入体内;如果脏腑功能失常,体内津液得不到控制,而挟带糖分等营养物质外流,则出现脂肪松软无力,体内热量减少而畏寒怕冷、肢体酸楚无力等一系列病症。
4、肺与大肠
肺属“金”:肺气具有像“金性”那样清肃重降、鸣响(敲击出声)的特点。在病理上,肺失肃降就会使气上逆、喘咳有声;肺气虚则气低息微,也好像金失肃降、不能鸣响那样。这种情况被形象地比喻为“金实不鸣,金破也不鸣”。
肺主气司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中医还认为肺主一身之气,五脏、六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肺主肃降。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若肺气上逆便可发生气喘、咳嗽等症状。
肺开窍于鼻。鼻与肺相通,是呼吸的门户,肺有病时,常表现有鼻塞、流鼻涕、呼吸困难,甚至鼻翼煽动。肺与声音有关,肺气足则声音宏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微;风寒犯肺,肺气壅塞,则声音嘶哑,肺痨病是由于病邪的损害,或因肺气消耗过甚,可导致失音。
肺主皮毛,统管腠理,与皮肤肌表关系密切,肺卫之气充盛,则皮肤肌表固密,皮肤润泽,身体抵抗力强,不易受外邪的侵袭;反之,则毛孔疏松,易受外邪侵袭,可发生自汗、盗汗和风寒感冒。
在志为忧。肺功能不好,则易于产生悲忧型的情绪。(《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典型的悲忧型情绪)。肺功能不好的人,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辛辣的食物;面色通常苍白无光泽。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送糟粕,排泄大便。大肠有病则影响排便,或燥结便秘,或腹痛腹泻,或下痢脓血。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肺气肃降则大肠功能正常,大便通畅。若大肠积滞不通,也能反过来影响肺气的肃降。
5、肾与膀胱
肾属“水”,主水藏精,具有“水性”那样润下制火的特点。在病理上,肾精虚亏则水少不能滋润,从而虚火妄动。肾是先天之根,主寿命,藏智。肾的强弱主要是父母遗传,但可以改变的,肾亏者只要坚持长期调整肾的循环功能和基础两部分,完全可以健康长寿。
肾主藏精,一是藏先天生殖之"精",主管人的生育繁殖;二是藏后天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饮食的精微(营养)。肾脏有主持与调节人体水代谢的功能,故肾有水脏之称。
肾上开窍门于耳,下开窍门于二阴。耳与肾有关,为肾之上窍,肾气充足,则听觉正常;肾虚衰,则耳鸣耳聋。二阴指肛门与尿道,为肾之下窍,故大小便的排泄与肾有关,如肾气虚衰可导致小便失禁,或排尿淋沥不尽,尿频、尿急、遗尿、夜尿等症,肾阳不足可导致便秘;命门火衰可致黎明前腹泻等。
肾主骨,生骨髓,通于脑,肾藏精,精生髓;肾又与脑有关,肾精充足,则骨、髓、脑三者充实健壮,四肢轻松有力,行动灵敏,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肾精不足,常出现动作缓、骨弱无力,贫血或眩晕、健忘以及小儿智力发育迟缓。另外,“齿为骨之余”牙齿与骨有关,肾气虚衰,则牙齿易松动而脱落。
其华在发。毛发的生长脱落,常能反映肾气的盛衰。肾气旺盛,则毛发茂密乌黑有光泽;肾气虚衰,则毛发稀疏易脱落或变白无光泽。
在志为恐。肾功能不好的人,通常胆怯怕事,易大惊小怪,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饮食上通常偏爱吃咸味食物,也就是口重。面色通常暗黑无光泽。
膀胱。膀胱的功能主要是储存和排泄尿液,如膀胱有病,就会出现尿频,尿急或排尿疼痛等症。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膀胱的排尿功能失常,有时与肾的疾病有关,如肾虚不能固摄,就会出现小便失禁或遗尿;肾虚气化不及,则可出现现尿闭或小便不畅。
五脏六腑是维持生命的整体,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处于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相拒的对立统一体中。
1)五行相生关系
正常情况下,五行相生犹如母子,母亲总是辅佐孩子的。肝为心之母,因木(肝、胆)生火(心、小肠);火生土,心为脾之母即火生土(脾、胃);土生金,脾为肺之母即土生金(肺、大肠),金生水,肺为肾之母即金生水(肾、膀胱),水生木,肾为肝之母即水生木。
木生火即肝助心:肝好心更好容易理解,木材可做火的燃料吗,肝藏血,肝系统好,血液充足,母亲就可以促进孩子即心循环系统正常运行;火生土即心助脾:心好比太阳照大地(土地),经亿年以上可化石为土,心循环系统好,血液可运行全身,促进脾的正常运行;土生金,因金从土生:好土淘金,金属从土中而生只当做个比喻,因为脾有运输全身气血的功能,脾功能好,大地肥沃则气血可正常运行,脾好营养清气上升于肺,肺的功能好可疏通向下;金生水什么意思呢?我们在自然界可以发现,有石就有水,石头结构的山可以长树,因为岩缝可以使水升达到山顶。所以民间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说。而土结构的山不能长树,因为“土克水”而不是土生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黄土高坡上光秃秃一片。石头中含有大量金属元素,古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金生水”。肺主气,肺的系统好则气足,气足可推动水液的正常运行,促进肾系统正常运行。那么肾水又是怎样滋养树木即水生木呢:肝的藏血和调达要靠水来保障循环,即树木生长要靠水,肾控制水,肾循环系统好,可带动血液的运行,促进肝循环系统正常运行,。
2)五行相克关系
五行相克,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克制、制约或抑制的关系,五行在中医理论中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世界是物质多样性的统一体。五行中每一"行"都有"我被克"和"我克你"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相克属性的脏腑,一个有病可以传到另一个去。比如用树的种子破土作比喻,树种属木,说的是肝系,对脏腑来讲就是肝胆循环不好的话,肯定影响脾胃循环系统,使其逐渐进入异常的状态,霉烂种子不但破不了土,还把土给污染了,引起肝胃不和等,就叫木克土:“水来土掩”用土是可以阻挡水运行的,如果脾胃循环系统不好,肾循环系统就慢慢进入异常状态,肾水会泛滥的,就叫土克水,脾虚引起的肾病等是临床常见病症,因为土克不住水,水就会泛滥的;水克火:水能灭火是众所周知的事,但水少了不但灭不了火有可能还把水烧干了,肾循环系统要是不好,心循环系统慢慢就出问题了,临床上有肾性心脏病等;我们常说“真金不怕火炼”是真的吗?实际上用火是可以熔化金属的,即火克金。心循环系统不好,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临床有肺心病或心肺衰竭等;金属很硬,锯子就是金属做的,金硬木软,用金属可伤木的,肺循环系统不好,影响到肝出问题。如肺阴虚引起的肝阳亢进等,叫金克木:
3)五行相乘关系
相乘,即乘虚侵袭之义,有借势欺人之意。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行"的过度克制和制约,与相克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又称"倍克"。五行相乘,实为五行之间过度的"相克",故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乘比相克更过,超出了正常的制约关系。事物应该相生相克均匀才能保持平衡。否则,会出现连锁失衡。如肺(金)克肝(木)太过,肝(木)受损失常,就克脾(土),如有人舌头长肿瘤,心开窍于舌,一定心脏有问题,心脏的问题找其母,肝为心之母,肝的功能下降,肝的问题严重一定克土,脾胃就有问题了,舌头肿瘤怎么办,一定是调肝,让母亲能够助心,还能缓解脾的病症,兴许舌头肿瘤就好了。
导致五行相克异常而出现相乘的原因一般有三:其一,被克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行的制约太过。如木克土,木行过亢,则过度克制土(木克土),导致土行虚弱不足,称为“木亢乘土”,就是肝有病导致脾胃有病了。肝是个情绪器官,临床上所见的剧烈的情志变化引起的脾胃功能失调,一般属此种情况。
其二,所胜行过于虚弱,所不胜行则相对偏亢,故所胜行也受到其所不胜行的加倍的制约而出现相乘。比如木行肝虽然没有过亢,但土行已经过于虚弱了,木对土来说仍然相对偏亢,故土行也受到木行的较强的克制而出现相乘,称为“土虚木乘”。临床上所见的慢性胃病因情绪变化的发作,多属此种情况。
其三,克行亢盛,被克行太虚,既有所不胜行的过于亢盛,又有其所胜行的虚弱不足,两者之间的力量的差距拉大,则出现较重的相乘。比如肝过亢,脾过虚弱,则两者之间则出现更为严重的相乘,一般称为“木乘土”。以抑郁症为例,《内经》“木郁达之”为“五郁”治法之一,《内经》“五郁”之疾缘于运气的太过和不及的变化而发生,属于外感范畴,后世进一步推演,认为内伤也可致郁。“五郁”之中以“木郁”为先,“木郁”即肝郁,肝郁之因虽有内、外两端,但以情志失调所致肝气郁结者居多。所谓“达之”即畅达之意,疏利肝胆、理气解郁是“木郁达之”的主要含义,也是临床常用之法。属于肝气郁结者,主以疏肝理气;肝郁化火,治以清肝泻火;肝木乘土,治以抑木扶土;肝胆湿热,治以疏利肝胆,此等均属“达之”之法。临床上所见的肝气郁结或亢逆,而脾胃功能早已虚弱不足,则易发生较重的“肝气乘脾”病理变化,病人的病情也较重。
4)五行拒纳关系
孩子病了母亲闹心,本来五脏之间生纳相交为正常。如:肺肾母子关系,肺(金)生肾(水),肾接纳肺气,五脏之间依此类推可形成一良性循环体。反之,孩子病了,母子相拒,即逐渐演化为病态。拒纳表现为:木不纳水,水不纳金,金不纳土,土不纳火,火不纳木。中医理论称“子病及母”。木不纳水:可用水土流失现象比喻。如有些地区砍树,破坏了植被不能吸纳水,便会导致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肝不纳肾,肾循环系统逐渐进入非正常状态,如肝瘀气滞引起的肾病等。水不纳金:流水不腐,水滞则臭,久之可伤金器。肺为肾上之府,肾不纳肺,肺循环系统逐渐进入异常状态,如哮喘、肺气肿、肺积水等。金不纳土:土孕育了金属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养植物。如果金属拒绝接纳土的供养,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无用之土。肺不纳脾,脾则运化功能失常,如营养不良等。土不纳火:北方火炉有一种现象:火炉里抹一层湿泥土,土未干时,煤炭在炉在点燃后容易熄灭,因为此时“土不纳火”。待湿泥干了后,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为此时已慢“土可纳火”了。脾胃不好的人可引起心脏病,甚至老年人吃得过饱都可引起心闷、心跳过速,重则心脏供血不足,需要抢救。火不纳木:木经过燃烧才可转化为能量,如果火熄灭,木转化能量的运动则受阻。心脏不正常,久之会引起肝胆发病。
5、反侮关系
侮即侮辱,指克它一行反被它行所克,叫反克也叫“反侮”。比如金是克木的反而木克金了,火克金,金却反克火,同理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木反克金。
金能伤木:一般情况下木不能伤金,但木燃烧时也可以伤害金。肝木火旺时可伤肺金,这叫“木火刑金”。一般情况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时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炉,只要把气口的铁门关上,把铁烟筒就会堵死,金也就可把火憋死。肺长期不好完全可以导致心脏衰竭,临床上肺栓塞常常导致心脏衰竭死亡;又如正常情况下肾水能灭心火,火不能克水,有时火却反克水:火大于水也可把水烧干的,当然,长期心脏不好,也可伤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层过厚也可把树种压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长期不好,可伤肝胆,土反克木了。
纵观上述相生、相克、相乘、拒纳、反侮关系,可以看出,人体五脏各种关系的变化既有规律又有变化的。一定要辩证施治,以简制繁。辩证的方法是:抓一个中心,观察四方面:
1、心:属火,与小肠相表里。主神明,是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的主宰;是一身之主,脏腑、百骸之王。主血脉,其华在面;主汗,开窍于舌。
2、肝:属木,与胆相表里。主藏血,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主筋膜,其华在爪,主疏泄,主脾胃消食运化。肝气升发并舒发气机,肝气郁结则躁动不安。主谋虑,肝郁多躁,谋虑不周。肝开窍于目,众多眼病皆源于肝。
3、脾:属土,与胃相表里。主运化水谷精微,输面全身,维持生命。脾胃为营血生化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脾又主运化水湿,对体内水分的输布有重大影响,脾虚则便溏或水肿;统血,统摄血液于肪管内而不外溢;主肌肉,有“脾生肉”之说。脾开窍于口,其荣在唇。
4、肺:属金,与大肠相表里。主诸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元气,维持生命。肺朝百脉,气推动血运行有赖于肺,参与人体水液代谢,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主皮毛,凡皮肤、鼻、咽喉诸症,皆与肺有关联。
5、肾:属水,与膀胱相表里。主藏精,包括生殖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故称之“先天之根”。主水,合三焦、膀胱主津液,与肺、脾同司体内水液代谢和调节。主骨、生髓,有充养骨骼、滋生脑髓的作用,故骨、脑的兴衰发育与肾有关。肾主毛发,牙为骨之余,故牙齿和毛发的荣坚与否和肾有关。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无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肾上连于肺,故主接纳肺气。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耳病诸症,二便不利,皆与肾有关联。
三、有关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两手上举,手心相对站立时,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循行方向均是由下向上行,通过胸腹直达两手指尖;阳经由手指尖开始下行,通过胸腹、后背直达脚趾尖。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是: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颁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是: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就像一把锁配一把钥匙一样,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四、五行学说来源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是自然规律。相生相克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五行相生的次序从木开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次序也从木开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五、五行与五脏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所以要说中医养生就不得不说五脏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滋生的关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六、五味与五脏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帮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酸梅、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防治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姜、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有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肾经衰弱者不可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好厨子一把盐。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泄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品。
七、五色、五谷与五脏
1、肝色青:宜食糙米、牛肉、枣、葵;青色应肝,所以想要面色红润,不宜以素食为主。
2、心色赤:宜食小豆、犬肉、李、韭;赤色应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补以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如西红柿、橘子、红苹果。
3、肺色白:宜食麦、羊肉、杏、韭;白色应肺,想肌肤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豆浆、牛奶一类。
4、脾色黄:宜食大豆、栗;黄色应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辅以黄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萝卜、蛋黄等。
5、肾色黑:宜食肌肉、桃、葱;黑色应肾,所以肤色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过多的食物。
八、五官与五脏
1、鼻为肺之官,鼻子的外形为胃气所主,鼻孔为肺气所主,所以肺开窍于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会表现在鼻子上。这里讲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边,肺热则鼻孔出气粗、热;肺寒则鼻孔冒凉气。比如当人得肺病的时候,就会出现喘息鼻张的症状。
2、目为肝之官,肝开窍于目,得了肝病会在眼睛上有所表现,一般得肝病的人两个眼角会发青。孩子如果受到惊吓,鼻梁处常会出现青筋或者青痕,这也与肝有关联。在中医的五色和五脏的配属里,肝主青色。这个青色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见的青草、树叶的绿色,而是苍色。肝是从肾水里面生发出来的,苍这个颜色是黑色与青色的一个过渡之色。顺便谈一个问题:如果人在冬季没有养好身体,到了春天气机就生发不起来,就会生病。所以,了解颜色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对养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们平时可以通过观察脸色的变化对身体的状况作出判断。
3、口唇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会出现唇黄或者嘴唇四周发黄、嘴唇脱皮、流血等症状,这些都是阳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为心之官,心脏有病一般会出现舌头不灵活、舌卷缩等症状。口误,经常说错话,也是心气不足的象。《黄帝内经》上有:心病者,舌卷缩,颧赤。颧赤是说心脏有病的话,颧骨这个部位会发红。除了颧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要留心印堂,因为心病还会表现在印堂处。印堂位于两眉之间,此处如果突然地发红,而且图案如灯花状,是心神将散的象,我们尤其要当心,这叫“祸福在旦夕间”,可能会有重病突发。印堂发黑也不是件好事,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相当于水气凌心,就是肾水太多,心火太弱,肾水上来使心火的功能发挥不了。这也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印堂颜色的变化加以小心。
5、耳为肾之官,耳朵的病都会跟肾相关。《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得肾病的人会有耳聋、耳鸣的症状。
五官通利则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医认为五官与脏腑器官的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了解五官的病变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身体内的五脏的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留心五官的变化,才能留意到相关联的五脏的情况。具体到五官的养生方法,很简单:常闭眼,养神;少说话,养心;平稳呼吸,养肺;多食美味,养口;少惹烦杂,非礼勿听,养耳。
九、五情与五脏
1、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如: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动作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2、“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
3、“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谋虑的一种情志。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食欲下降。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经期紊乱等,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
4、“肺在志为忧(悲)”,古代医家对忧愁的患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肺是表达人的忧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会痛哭流涕,涕,就是肺分泌的黏液。人哭泣的时候,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而肺开窍于鼻,所以涕就从鼻中流出了。肺主气,为声音之总司,忧愁悲伤哭泣,还会导致声音嘶哑、呼吸急促等。肺主皮毛,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
5、“肾在志为恐”,恐为肾志,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
八、五季与五脏
1、春宜升补:春季阳气初生,大地复苏,万物生发向上,内应肝脏,肝木生长(肝藏血主疏泄条达,肝不会收藏),应根据春季的特性,因势利导,应用桑叶、菊花、生姜等升散之品以充分调动人体的阳气,使气血调和。
2、夏宜清补:夏季炎热、火邪炽盛,万物繁茂,内应心脏,应根据夏令之时,人体脏腑气血旺盛,采用金银花、荷叶、莲子等清淡、清热之品调节人体阴阳气血。
3、长夏宜淡补:长夏时值夏、秋之际,天热下降,低湿上蒸,湿热相缠,内应脾脏,应采用赤小豆、绿豆、藿香等淡渗之品,利湿健脾以达到气血生化有源。
4、秋宜凉补: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滋长,气候干燥,内应肺脏,此时五脏刚从夏季旺盛的代谢中舒缓过来,应采用百合、黑芝麻等滋阴生津之品,以调节夏季脏腑功能的失调。
5、冬宜温补:冬季天气寒冷,阳气深藏,内应肾脏,此时应根据冬季封藏的特点,以桂圆、核桃仁、阿胶等温补之品来滋补人体气血之不足,是脏腑的气血旺盛,适应自然界的变化。
九、五液与五脏
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并分属于五脏,故称五脏化液,又称五脏化五液。五液属津液范畴,皆由津液所化生,分布于五脏所属官窍之中,起着濡养、滋润以及调节津液代谢的作用。五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是在津液的化生、输布和排泄的气化过程中完成的,是多个脏腑,特别肺、脾、肾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五脏是脏象学说的核心,故又将汗、涕、泪、涎、唾分属于五脏。故曰:“人之一身,有涕、泪、涎、唾、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质疑录》)。“汗与小便,皆可谓之津液”(《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五脏与五液的关系是津液代谢过程中,整体调节与局部调节的统一。
1、汗为心之液:什么是汗?“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阴阳别论》)。“阳”,是指体内的阳气;“阴”,是指体内的阴液。所谓“阳加于阴谓之汗”,是说汗液为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孑L,小汗腺,汗孑L瘤、增殖性外毛根鞘囊肿和毛囊孔上皮瘤,标本中多在鲍温病样组织变化的区域内见稀疏阳性表达的肿瘤细胞,)排出的液体。汗液的分泌和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因为汗为津液所化,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血又为心所主,汗为血之液,气化而为汗,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正如李中梓所说:“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医宗必读·汗》)。由于汗与血液,生理上有密切联系,故它们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就汗与血液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反之,津亏血少,汗源不足。故临床上出现血虚之候时,应慎用汗法。“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道理就在于此。就汗与心的关系而言,汗出过多,耗伤心的气血,则见心悸怔仲等。由于汗出是阳气蒸发津液的结果,故大汗淋漓也会伤及人的阳气,导致大汗亡阳的危候。反之,当心的气血不足时,也会引起病理性的出汗,如心气虚,表卫不固而自汗;心阴虚,阳不敛阴而盗汗。
2、涕为肺之液:涕是由鼻内分泌的粘液,有润泽鼻窍的功能。鼻为肺之窍,五脏化液,肺为涕。在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鼻涕润泽鼻窍而不外流。若肺感风寒,则鼻流清涕;肺感风热,则鼻流浊涕;如肺燥,则鼻干涕少或无涕。
3、涎为脾之液:小儿流口水流哈喇子是脾虚的表现,即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和清洁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还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故说脾在液为涎。
4、泪为肝之液: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则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的阴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现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5、唾为肾之液:唾与涎同为口津,即唾液。较稠者为唾,较稀薄者为涎。脾之液为涎而肾之液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只要我们掌握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应用到日常的养生中,相信我们自会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