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札精确治疗的前提是精确诊断
2020-8-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51岁的张女士间断性咳嗽、胸闷5个月,深受其苦。医院就诊,初诊为“后纵隔肿瘤性质待查”,未行特殊治疗,后经人介绍转入我院胸外科三病区。入院后行体格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既往史、个人史、婚育史、家族史均无特殊。
入院后,我们为张女士进行了一系列详细检查以期确诊:胸部平扫+增强CT提示:自主动脉弓下至膈肌食管裂孔上方层面,食管右后侧之后纵膈区域可见一实性肿物,最大横截面约67×27mm,边界清晰且锐利,食管右后侧壁呈轻度外压性改变,增强后肿块呈均匀强化,瘤体内可见明确的来自胸主动脉的血供。影像诊断:右后纵膈肿瘤,食管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叶外型肺隔离症、Castleman病等,待鉴别。上消化道造影:食管壁柔软光滑,粘膜规则未见破坏、中断,蠕动正常,管腔无狭窄;脊柱右侧缘软组织肿块轻度推压食管,导致食管局部略左偏,其上方管腔可见少量造影剂滞留。支气管镜: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异常。术前检查提示,患者肺功能较差,不符合手术条件。经行雾化吸入、静脉应用祛痰及扩张支气管药物后,肺功能改善。后在胸腔镜辅助下行右后纵膈肿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边界清,边缘锐利,与周围的食管壁、气管支气管无粘连,切除过程顺利。术后病理显示为后纵隔淋巴组织增长性病变。
精确治疗的前提是精确的诊断。该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康复满意,究其原因,术前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术前诊断相对精确,进而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术前根据入院检查诊断分析,该肿瘤可能有三个来源:一、源自于肺的病变;二、源自于纵膈的病变;三、源自于神经系统的病变。首先,源自于肺部病变,常见的疾病有肺隔离症、隐匿性肺癌。考虑肺隔离症的理由是该肿块有确切的体循环供血;纵隔型肺癌在术前往往不易做出正确诊断,出现类似的影像学表现时,应当考虑该诊断的可能性。其次,源自于纵隔的病变:生殖源性肿瘤,常见的有畸胎瘤、精原细胞、非精原细胞瘤等,除典型的畸胎瘤外,该类疾病也不易在术前做出精确诊断;纵膈囊肿,来源于心包、食管、支气管的囊肿也应作为考虑之列,通过肿块的边界、形态和密度往往可做出合理的判断;源于淋巴系统的后纵隔肿瘤,炎性融合的淋巴结、淋巴瘤以及Castleman病均应在考虑之列。最后,源自于后纵隔的神经源性肿瘤,常见的疾病有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节细胞瘤等。影像学检查是一相对无创的检查,也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手段。一种影像表现可出现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也可以出现多种影像学表现,这给影像科医师和临床医师的诊断、鉴别诊断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临床实践中,常需要根据影像学特点再结合解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甚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来做出合理的诊断。初步诊断往往是一框架性的诊断,不够精确,当做出初步的影像学判断后,有时需要进一步收集临床诊断依据,进而使诊断更加完善。该患者在做出初步的影像学诊断后,又完善了上消化道造影、支气管镜、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等检查,最后考虑源于淋巴系统的后纵隔肿瘤可能性大,术后的病理结果也证实了术前的判断。科学的临床思维是成功的关键,临床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并养成之。01专家简介薛明强,男,硕士研究生,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临床医学系,现医院胸外科三病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五篇。医院普外科进修学习一年,医院胸外科进修学习一年。团队主要从事肺癌、食管癌、纵膈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临床和科研方面均有诸多建树并独具特色。擅长单孔胸腔镜下胸外科常见疾病的微创治疗。尤其近年来开展的针对″肺部小结″的肺段切除治疗,对肺功能的保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更符合微创理念。专业:
1.肺部、气管、胸壁良恶性疾病的诊治:肺癌、气管肿瘤、肺大疱、自发性气胸、支气管扩张、脓胸、胸壁肿瘤、手汗症等。
2.食管、贲门良恶性疾病:食管癌、贲门癌、食管平滑肌瘤、贲门失迟缓症等。
3.纵膈疾病:胸腺瘤、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等常见纵膈肿瘤;食管囊肿、气管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膈疝、膈膨升、食管裂孔疝等。
4.胸壁疾病:鸡胸、漏斗胸
5.结核外科:淋巴结结核、胸壁结核、结核性包裹性脓胸、结核性病毁损肺、脊柱结核等。
任职:
中国肿瘤临床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会员
中国抗癌协会会员
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肺癌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结核病学会青年委员
河南省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纵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抗癌协会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薛明强
编辑:穆倩倩
校对:徐紫渝
审核:杨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