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后抑郁症高发,如何识别和干预

2018-5-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身心疾病,具有较高的病死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由于心脏介入手术具有疗效确切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由于患者自身的躯体症状、对手术的不了解和手术的创伤等原因,常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是心脏介入手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与手术效果、并发症和术后恢复等密切相关。

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三分之一的老年患者出现抑郁症

近日,JAMACard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接受经导管或外科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老年患者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患者术后有抑郁症状,且抑郁症状与死亡有关。

研究人员对多中心的FRAILTY-AVR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了数据分析。该研究共纳入例患者,患者平均年龄81岁。在基线和随访时,用老年抑郁量表(GDS)简洁版评估患者的抑郁症状。

结果显示,近1/3(31.5%)的患者出现抑郁症状,8.6%的患者有抑郁记录。

校正潜在混淆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基线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术后1个月和12个月时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和53%。持续抑郁状态(术后6个月后仍有抑郁症状)的患者术后12个月死亡的风险增加了近2倍。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抑郁症是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影响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那么有针对性地转诊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可能有益处。

相关述评专家指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抑郁症治疗是否会改善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的结局。

对有不良情绪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干预

对于心血管疾病合并存在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患者,临床上常采用一些量表对症状进行量化评估。量表的最大优点是规范和数量化,焦虑抑郁情绪评定表(HADS)是最常用的自评量表之一,是发现情绪障碍的可靠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果。

对于合并焦虑、抑郁情绪障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主张应用“双心”理念,采取综合性治疗策略。针对基础心脏疾病为一“心”,针对情绪障碍以心理治疗为主为另一“心”。治疗策略包括:(1)心理治疗: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需求,善于倾听患者的倾诉;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告诉患者客观存在的手术并发症,以及如何处理等。(2)行为治疗:鼓励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建立术后随访门诊。(3)药物治疗:术后应用心理障碍药物要求安全、有效,并且是有心血管临床循证依据的药物。

另外,认知行为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对心脏疾病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研究,并显示出一定的效果。

心脏手术后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状态已成为心血管科医师必需







































武汉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哪里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w.com/lczl/11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