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肿大到底是怎么回事
2019-2-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中医优势病种:中风后遗症、痛风、糖尿病、心脑血管病、面瘫、肺积水、胃脘痛、肝脾肿大、肾积水、咳嗽、妇儿科、骨伤、颈腰病救助中心
脾肿大到底是怎么回事?
正常的脾脏一般不能摸到,如在左肋缘下扪及者,则表示脾肿大。引起脾肿大的原因有很多,如血吸虫病、慢性肝炎、黑热病、伤寒、疟疾、门静脉高压症、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脾肿大以后,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的一种病理性和脾脏器质性改变。称为脾肿大。
脾,在我们中医脏腑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脾为后天之本,人出生后,作为独立的个体而生存,主要靠脾供给营养。脾对人体的营养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过脾的转输,上输于肺,贯注于心脉,输布全身,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毛。
二、充养肾精,肾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先天之精必得后天之精的充养,才能充盛。
三、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由于脾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脾为后天之本,强调了脾的重要性,如脾胃功能正常,饮食如常,则全身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均旺盛,身体常少疾病,易于长寿;否则健康不佳,人体易病,不易长寿。历代医家主张欲要保持机体的健康,必须维护脾胃功能的健旺,从而使饮食经常保持正常,消化吸收良好。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物化生为水谷精微,并把水谷精微转输到全身。饮食入于胃,经过胃的初步腐熟,下送小肠,“泌别清浊”,其中精微的部分通过脾气散精以布散全身,由此,四脏及全身皆赖脾脏运化的水谷精微,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曰:“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乃至筋肉皮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濡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保持健康。若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吸收、输布,可见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和完谷不化等疾,可因化源不足而出现心悸、头晕、食少、体倦、舌淡、脉弱等证。《医宗必读·脾胃后天本论》:“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乃亡。犹兵家之粮道也,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生,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火资之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脾主运化:运,转输、运送之意;化,消化、变化之意。脾主运化指出了脾以消化、吸收、转输、运送为其主要生理功能。《内经》虽无“脾主运化”之说,却不乏脾的运化功能的论述,如《素问·五脏别论》之“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太阴阳明论》之“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素问·玉机真脏论》之“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灵枢·营卫生会》之“中焦亦并胃中……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凡此等等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阐述了脾的运化功能,尤其是《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更是用形象的比拟,将脾胃比作储藏米谷的仓廪,比做国家物资的储藏供给之地。综合《内经》文所记载,其对脾的运化功能已是作了非常彰明的揭示,后世医家乃能将《内经》之论概括地归纳为“脾主运化”一语。
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布散、转化等作用,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其转化为气血津液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人体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转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等,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才能布达于全身。而脾的这种生理功能,也是《素问·厥论》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2、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摄入到人体内的水液,需经过脾的运化转输,气化成津液,通过心肺而到达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其濡养、滋润作用;二是代谢后的水液及某些废物,亦要经过脾转输而至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
运化功能:
1、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他病。如《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
2、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如果脾气虚,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则水液代谢障碍,多余的水液停滞于局部,即可产生豪饮、湿浊水肿等病变。由于很多水湿停聚的病变均为脾的功能失常而引起,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这就是脾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制。
脾肿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肝脾一般在肋下不能触及,当内脏下垂或横膈下降或深吸气时,肝脾才能被触及,但不超过肋下1cm,且质地较软。在膈肌位置低或体质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大不同。
病因:
1.感染性(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等。2.非感染性(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等。(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功能亢进症等。(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病、黄脂瘤病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6)脾肿瘤与脾囊肿脾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以脾淋巴瘤最常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胃、结直肠多见。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脾大的原因诊断有重要意义,包括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脆性实验、酸溶血(Ham),直接抗人球蛋白。血液的寄生虫、原虫检查、肝功能检查、骨髓检查或骨髓活检。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查;淋巴结穿刺或活检,脾穿刺或活检,腹腔积液常规检查等。器械检查:B型超声、超声心动图、X线、CT、磁共振、内镜、下腔静脉造影等。
临床表现:
1、脾大的程度
脾大的程度与疾病有关。(1)轻度脾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2)中等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症、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3)极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2、脾的质地
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其质地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一般急性感染引起的脾大质地软;慢性感染、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的脾大质地硬,表面不平;肝硬化的脾质地中等硬;淤血性脾大质地因淤血程度和淤血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时间短,淤血轻,质地软,时间长或淤血重质地硬,但一般有充实感。囊性肿大有囊性感表面不平。
3、伴随体征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6)水肿和腹腔积液见于慢性右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中医认为脾肿大的机制:脾肿大属于中医学的“痞块”、“癥块”、“积块”、“肥气”等范畴。癥积痞块是指腹内出现的肿块,脾肿大当然亦包括在内。中医辨证论治:肝脾肿大的治疗应根据肝病的主症,并考虑到湿痰、瘀血凝聚和毒热入络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养血柔肝、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湿热未清者,辅以清利;毒热入血者,辅以清热解毒;脾虚者、健脾;气血不足者,益气养血。活血消痞药物的应用:常用赤芍、丹皮、泽兰、藕节、丹参,以凉血活血而消痞。湿热已清而正气已虚者,常用复肝扶正汤。若见痞块坚硬日久者,常用鳖甲、龟板、牡蛎、阿胶、地龙等。
温馨提醒:舌体展大,大于一般的正常人,基本与脾有关。详情可咨询。
微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