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吸虫5并殖吸虫人体寄生

2020-7-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第十一章吸虫第五节并殖吸虫并殖吸虫属(Paragonimus)的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肺内,故又称肺吸虫(Lungfluke)。并殖吸虫所致的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或称肺吸虫病(lungflukedisease)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并殖吸虫是寄生人体吸虫中种类繁多、致病性最复杂的一种。目前已报道的并殖吸虫有50多种(包括同物异名或亚种及变种)。其中32种是在中国报道的。近年来经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可以成为独立有效种或亚种的约为20余种。其中存在于亚洲、对人体具有致病性的虫种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宫崎并殖吸虫等。一、卫氏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Kerbert,)Braun,]是人体并殖吸虫病的主要病原,也是最早被发现的并殖吸虫,以在肺部形成囊肿为主要病变,以烂桃样血痰和咯血为主要症状。成虫虫体肥厚,活体为暗红色,体形随其伸缩蠕动而改变,静止时外形椭圆,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其长为7~12mm,宽4~6mm,厚2~4mm。虫体表披细小单生型尖刀形皮棘。口、腹吸盘大小相似,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腹面中线前缘。消化器官包括口、咽、食管及肠管。口位于口吸盘中央,连接球形咽部及短小的食管,其后分为两支肠管沿虫体两侧形成3~4个弯曲延伸至虫体后部,以盲端终。卵巢6叶,与子宫并列于腹吸盘之后,两个睾丸分支如指状,并列于虫体后1/3处。由浓密的卵黄滤泡组成的卵黄腺分布于虫体两侧,经卵黄管汇合于卵黄囊,通入输卵管。排泄管长袋形,向后以肛孔开口于体末端。卵巢形态、口腹吸盘比例、睾丸分支及长度是并殖吸虫形态鉴别的重要特征(图11-13)。虫卵金黄色,椭圆形,左右多不对称。大小为(80~)μm×(48~60)μm,前端较宽,有扁平卵盖,后端稍窄。卵壳厚薄不匀,后端往往增厚,卵内含有1个卵细胞和10多个卵黄细胞。囊蚴乳白色,呈球形,具两层囊壁,外层直径约~μm。内含后尾蚴,光镜下可见虫体黑色的排泄囊和两个弯曲的肠支。图11-13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卫氏并殖吸虫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肉食类哺乳动物。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的黑贝科和蜷科中某些属的螺,第二中间宿主为甲壳纲的淡水蟹或蝲蛄。生活史过程包括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童虫和成虫阶段(图11-14)。图11-14卫氏并殖吸虫生活史示意图成虫寄生于肺,因所形成的虫囊可与支气管相通,虫卵可经气管排出或随痰吞咽后随粪便排出。卵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约经3周孵出毛蚴,遇到合适的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主动侵入,经由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发育成尾蚴。成熟的尾蚴具球形的短尾,凭两个吸盘做尺蠖式运动,在水中主动侵入或被溪蟹、蝲蛄吞食,在这些第二中间宿主体内形成囊蚴。人或其他终宿主因食入含有活囊蚴的溪蟹、蝲蛄而感染。囊蚴进入终宿主消化道后,约经30~60分钟,在小肠上段经消化液作用,后尾蚴脱囊而出,靠两个吸盘作强有力的伸缩运动和前端腺分泌物的作用,钻过肠壁,即为童虫。童虫在组织中移行并徘徊于各脏器及腹腔间。1~3周后由肝脏表面或经肝或直接从腹腔穿过膈肌进入胸腔而入肺,最后在肺内定居发育,约经60~80天成熟并产卵。有些童虫可终生穿行于宿主组织间直至死亡。成虫在宿主体内一般可活5~6年,长者可达20年。卫氏并殖吸虫的致病主要由童虫在组织器官中移行、窜扰和成虫定居或移行所引起。1.致病机制脱囊后的后尾蚴穿过肠粘膜形成出血性或脓性窦道。童虫若进入腹腔游走,早期可引起浆液纤维素性腹膜炎,诱发混浊或血性腹水,内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以后腹壁及大网膜等可有粘连。虫体进入腹壁可致出血性或化脓性肌炎,如在腹内停留并发育亦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其内容物为果酱样粘稠液体。当侵入肝脏时,在经过处有纤维蛋白附着,肝表面呈“虫蚀”样,若虫体从肝穿过,则表面呈针点状小孔,肝局部有时出现硬变。若虫体在横膈、脾、等处穿行,也可形成点状出血、炎症。虫体进入肺部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1)脓肿期主要为虫体移行引起组织破坏、出血及继发感染。肉眼可见病变处呈窟穴状或隧道状,内有血液,并出现炎性渗出,继之病灶四周产生肉芽组织而形成薄膜状囊肿壁。(2)囊肿期由于渗出性炎症,大量细胞浸润、聚集、死亡、崩解、液化,脓肿内充满赤褐色果酱样液体。镜下检查可见坏死组织、夏科雷登结晶和大量虫卵。囊肿壁上皮本身就是宿主的细支气管上皮,故有人认为囊肿是虫体穴居引起细支气管扩张及炎性增厚所致。(3)纤维疤痕期由于虫体死亡或转移至他处,囊肿内容物通过支气管排出或吸收,囊内由肉芽组织充填,纤维化,最后形成疤痕。由于各虫体在组织内移行前后不一,以上三期可同时存在于同一器官中。2.临床表现与感染的时间、程度及宿主的免疫力有关。(1)急性期急性期症状多出现在食入囊蚴后数天至1个月左右,有的在第2天即出现症状,也有12个月后才出现的。症状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痛、腹泻、发热等一般症状。重者可有全身过敏反应、高热、腹痛、胸痛、咳嗽、气促、肝肿大并伴有荨麻疹。白细胞总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升高明显,一般为20%~40%,高者超过80%。急性症状可持续1~3个月。(2)慢性期与分型由于虫体的移行和窜扰,可造成多个器官受损,且受损程度又轻重不一,故临床表现较复杂,临床上按器官损害主要可分为:1)胸肺型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血痰中可查见虫卵。当虫体在胸腔窜扰时,可侵犯胸膜导致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等。2)腹肝型约占1/3的病例,虫体穿过肠壁,在腹腔及各脏器间游窜,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隐痛。也可引起腹部器官广泛炎症、粘连,偶可引致腹膜炎及腹水。较多病例在虫体侵及肝脏时可致肝损害或肝大。3)皮下型约10%病例可出现皮下包块。包块大小不一,大多为1~3cm。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常呈单个散发,偶可见多个成串。一处包块消失后,间隔一些时日又在附近或其他部位出现。常发部位为腹壁、胸背、头颈等。几乎所有人体表面各处都有出现肿块的可能。卫氏并殖吸虫所致的皮下包块多数呈游走性,但有的游走不明显,有时在包块内可检出成虫和虫卵。4)脑脊髓型约占10%~20%的病例,多见于青少年,常同时合并肺部或其他部位病变。虫体沿纵隔向上经颅底孔进入颅内,早期可形成隧道及渗出性炎症,后出现水肿,脓肿等病变,继而形成囊肿。可在颅脑内发现虫体或虫卵。由于虫体游窜,造成多处损伤,因此病变位置和范围多变,症状复杂,往往难以用一个病灶解释。患者常出现阵发性剧烈头痛、癔病发作、癫痫、瘫痪。也可表现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膜炎、视神经受损、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若虫体沿神经根移行或定居脊椎管,在脊髓旁形成囊肿,可造成脊髓损害或脊髓受压,出现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甚至截瘫等。5)亚临床型在流行区有些患者,皮试及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嗜酸性粒细胞数增高,有时伴肝功能损害。X线胸片可有典型改变,但无明显症状。这类患者可能为轻度感染者,也可能是感染早期或虫体已消失的感染者。6)其他类型因人体几乎所有器官均可受到侵犯,故除上述常见的几种类型外尚可有其他受损类型。如虫体窜向腹膜后侧可侵入肾脏或膀胱,造成周围粘连或在肾内形成囊肿,在尿内出现虫卵。有的虫体在纵隔内窜游进入心包导致心包炎。虫体进入眼眶可导致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视力受损甚至失明。虫体移行至阴囊形成包块或引起疼痛。有的患者可有多种类型损害,因此上述分型只是便于临床处理而已。1.病原学检查痰或粪便中找到虫卵、摘除的皮下包块中找到虫体即可确诊。轻症患者应留24小时痰液,经10%氢氧化钠溶液处理后,离心沉淀镜检。2.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常用于普查初筛,但假阳性和假阴性均较高。ELISA的敏感性高,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近年对检测循环抗原也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具敏感性高和可考核疗效的优点。3.X线、CT及MR(磁共振)等检查适用于胸肺型及脑脊髓型患者。1.地理分布卫氏并殖吸虫分布较广,日本、朝鲜、俄罗斯、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泰国以及非洲、南美洲均有报道。在我国,目前除西藏、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未见报道外,其他2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本虫存在的报道。2.疫区类型依第二中间宿主种类可将疫区类型分为两类:即溪蟹型流行区及只存在于东北3省的蝲蛄型流行区。目前溪蟹型流行区的特点是疫区病人不多,呈点状分布,一经发现,很容易得到控制。蝲蛄型流行区则因当地居民对蝲蛄及其制品特殊的爱好,虽经多年努力,尽管病人数有明显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是当地的多发病与常见病。3.传染源能排出虫卵的人和肉食类哺乳动物是本病传染源。本虫的保虫宿主种类多,如虎、豹、狼、狐、豹猫、大灵猫、果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以及猫、犬等家养动物均可感染此虫。在某些地区,如辽宁宽甸县,犬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的野生动物则是自然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4.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生活在山区淡水中的一些川卷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蟹,如溪蟹、华溪蟹、拟溪蟹、石蟹、绒螯蟹等约二、三十种蟹,以及东北的蝲蛄。有报道淡水虾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这些第一、二中间宿主共同栖息于山区、丘陵的小河沟、小山溪中,故本病多见于丘陵或山岳地带,但近年来,有城市化倾向。5.转续宿主野猪、猪、兔、鼠、蛙、鸡、鸟等多种动物已被证实可作为转续宿主。大型肉食类动物如虎、豹等常因捕食这些转续宿主而感染。转续宿主因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它们在流行病学上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6.感染方式流行区居民常有生吃或半生吃溪蟹、蝲蛄的习惯。溪蟹或蝲蛄中的囊蚴未被杀死,是招致感染的主要原因。人也可因生食转续宿主中童虫而感染,日本就有因食野猪肉而感染的病例。中间宿主死后,囊蚴脱落水中,若生饮含囊蚴的水,也可导致感染。预防本病最有效方法是不生食或半生食溪蟹、蝲蛄及其制品,不饮生水。健康教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措施。常用治疗药目前使用的是吡喹酮,具有疗效高、毒性低、疗程短等优点。对于脑型或较重型肺吸虫病,则可能需要两个或更多疗程。二、斯氏狸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skrjabini(Chen,)Chen,]系年陈心陶教授报告的新种,年陈心陶教授又将其置新建的狸殖属(Pagumogonimus)下,更名为斯氏狸殖吸虫。年英国学者CoxFEG报告了人体寄生虫分类的新体系,在Cox的分类系统中,斯氏狸殖吸虫被归属到并殖吸虫属中。国内有学者利用ITS2和COI基因碱基序列分析,也认为狸殖属不能单独成立,斯氏狸殖吸虫应恢复为斯氏并殖吸虫原名。斯氏狸殖吸虫在国外尚未见报道。一般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主要是引起幼虫移行症。成虫虫体窄长,呈梭形,长11.0~18.5mm,宽3.5~6.0mm。虫体最宽处约在虫体前1/3或稍后,腹吸盘位于体前约1/3处,略大于口吸盘。卵巢位于腹吸盘后侧,形如珊瑚,其大小及分支情况与虫龄有密切关系,虫龄高者分支数也多。睾丸2个,左右并列,为长形且有分支(图11-15)。虫卵椭圆形,大多形状不对称,壳厚薄不均匀。虫卵大小及内部结构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图11-15斯氏狸殖吸虫成虫模式图生活史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第一中间宿主属园口螺科的小型及微型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多种溪蟹和石蟹。多种动物,如蛙、鸟、鸡、鸭、鼠等可作为本虫的转续宿主。终宿主为猫科、犬科、灵猫科多种家养或野生动物,如果子狸、猫、犬、豹猫等。人不是本虫的适宜宿主,绝大多数虫体在人体处于童虫阶段,但也有在肺中发育至成熟并产卵的报道。本虫是人兽共患以兽为主的致病虫种。在动物体内,虫体在肺、胸腔等处结囊,发育至成熟并产卵,引起与卫氏并殖吸虫相似的病变。如侵入肝脏,在肝浅表部位可形成急性嗜酸性粒细胞脓肿,有时还能在肝脏中成囊并产卵。在人体内,侵入的虫体大多数仍处于童虫状态,到处游窜,造成某些器官或全身损害,引起幼虫移行症。本虫引起的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型与内脏型。皮肤型患者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常见于腹部、胸部、腰背部,也可见于四肢、臂部、腹股沟、头颈部、阴囊、腋窝等处。大小一般在1~3cm左右,也有大如鸡蛋,可单个或多个存在,形状呈球形或长条形,边缘不清,包块间有时可扪及条索状纤维块,皮肤表面正常。切开摘除的包块可见隧道样虫穴,有时可见童虫,镜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坏死渗出物及夏科雷登结晶等。内脏型者因幼虫移行侵犯的器官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损害及表现。侵犯肺部时一般仅有咳嗽、痰中偶带血丝,痰中通常无虫卵。胸腔积液较为多见,且量也较多,胸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近年来也屡有报道斯氏并殖吸虫进入肺脏并发育成熟产卵,所引起的胸、肺部症状和体征与卫氏并殖吸虫引起者基本相似。如侵犯肝,则出现肝痛、肝大、转氨酶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γ球蛋白升高等表现。如侵犯其他器官,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往往伴有低热、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血象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有时可高达80%以上。因本病损害器官不定,且可能同时有多个器官受损,因此临床上误诊率相当高,应特别注意与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肺炎、肝炎等鉴别。在痰和粪中找不到虫卵。当有皮下包块出现时,切除并作活组织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除此之外,免疫学检查则是最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斯氏狸殖吸虫在国外还未见报道,国内发现于甘肃、山西、陕西、河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15个省、市、自治区。实验证明,大鼠、小鼠、豚鼠、蛙、鸡、鸟等多种动物可作为本虫转续宿主。人如果食入这些动物未煮熟的肉,有可能感染本虫。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与卫氏并殖吸虫病相似。吡喹酮治疗本病的疗效稍逊于卫氏并殖吸虫病。(安春丽管晓虹)(文献资料源自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人体寄生虫学》第七版,李雍龙主编,年人民卫生出版社。)

过往章节,点击下划线文字查看

目录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第二节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节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第四节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

第二章寄生虫的生物学

第一节寄生关系及其演化第二节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与宿主类型第三节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第四节寄生虫的生殖潜能第五节寄生虫的分类系统

第三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及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第四章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第五章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制

第一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

第二节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第三节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

第四节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第二篇医学原虫学

第六章医学原虫概论

第七章叶足虫

第一节溶组织内阿米巴

第二节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第三节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

第八章鞭毛虫

第一节杜氏利什曼原虫

第二节锥虫

第三节蓝氏贾第鞭毛虫

第四节阴道毛滴虫

第五节其他毛滴虫

第九章孢子虫

第一节疟原虫

第二节刚地弓形虫

第三节隐孢子虫

第四节其他孢子虫

第三篇医学蠕虫学

第十一章吸虫

第一节概论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

第三节布氏姜片吸虫

第四节肝片形吸虫

本篇章相关资料

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和肝片形吸虫-吸虫(上)

血吸虫-吸虫(下)【形态看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w.com/lczl/13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