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伟教授神经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之TC

2017-4-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年中青年学术论坛于9月9日~11日在西安举办,医院麻醉科主任王英伟教授在会上围绕“神经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的话题展开了讲课,并着重向广大麻醉医生介绍了三叉神经心脏反射(TCR)的定义、反射通路和治疗思路。

神经外科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

发生率颇高

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医生的诊疗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改善患者预后,然而目前医疗技术仍有其局限性,如不能控制患者围术期死亡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随着麻醉技术的提高,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机率逐渐下降,而心血管事件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提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列出围术期患者临床危险因素,其包括冠心病(CAD)、心力衰竭、心肌病变、心脏瓣膜病变、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异常、肺血管病变、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根据欧洲麻醉学会(ESA)统计,非心脏手术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11%,其中心血管事件占42%、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占4.78%。

此外,一项于年发表在《临床心血管病》杂志(ClinCardiol)的研究观察了例非心脏、非血管手术患者的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患者的脑电图(EEG)异常发生率为59.7%(例);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1%(80例),其中严重心律失常占比为15%(12例)。《ESC/ESA非心脏手术患者心血管评估和管理指南》指出,神经外科手术属于中危手术,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且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主要与患者自身疾病因素,外科手术因素以及麻醉用药相关(图1)。

脑血管意外导致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QT间期延长、多源性室性早搏、心室扑动、心室颤动。一项于年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JNeurol)、关于例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的研究表明,60%的脑梗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其中24.3%为窦性心动过速、21.4%为房室传导阻滞、32.5%为复极改变(ST段延长)、30.9%为异位搏动。另有研究发现,出血性脑血管意外也会导致心律失常,其中颅内出血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8%,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发生率则为4.9%,由此可见颅内出血更易导致心律失常。两项分别发表于《神经病学》杂志(Neurology)和《柳叶刀》杂志(Lancet)的研究表明,癫痫患者术中也易出现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QT间期缩短或延长、持续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搏骤停(图2)。

容易被忽视的TCR

TCR相关病例

病例1患者,男性,21岁,诊断为室管膜瘤合并脑积水,拟行前额入路肿瘤切除术。术前患者有反复呕吐病史,双侧视乳头水肿提示术前高颅压,余无其他术前评估异常。增强CT提示,左侧脑室一7×5cm大小占位,阻塞室间孔后引起脑室代偿性的扩张。麻醉诱导予以芬太尼μg+异丙酚mg+维库溴铵8mg,麻醉维持使用1%~2%异氟烷。安装头架前在装头钉区域给予2%利多卡因2ml局部浸润,并给予芬太尼50μg,增加吸入七氟烷浓度。在头钉固定的过程中,患者心律(HR)由80次/分突然降为44次/分,停止该操作后心率恢复正常。外科医生试图再次加压固定头钉,HR再次降为45次/分,只得停止操作。麻醉医生静脉给予50mg异丙酚后再次固定头钉成功,此时患者HR为78次/分。

病例2患者,女性,34岁,体重kg,体质指数(BMI)为31.2,择期行右额脑膜瘤切除术,主诉右侧头痛(无颅内压增高症状),有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病史。实验室检查无特殊情况,术前HR60次/分,无创血压(NBP)/73mmHg,血氧饱和度(SpO2)98%,窦性心律。麻醉诱导使用芬太尼1μg/kg+丙泊酚mg+罗库溴铵60mg,麻醉维持使用丙泊酚~μg/kg/min复合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持续输注。在分离硬脑膜与肿瘤时,患者出现两次严重的心动过缓,每次HR均下降至35~37次/分,持续时间约36秒,而其NBP均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病例3患者,女性,50岁,主诉左侧前额头痛,诊断为左侧额叶占位,肿瘤靠近大脑额叶运动区,无其他疾病史,拟行清醒开颅术。气道评估正常,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入室基础74次/分,NBP/80mmHg。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0.05μg/kg/min,并行双侧头皮神经阻滞,肿瘤切除在持续的言语及运动监测下完成,血流动力学稳定。在皮肤缝合时,患者突发心动过缓(HR30次/分),低血压(NBP60/34mmHg),随后心脏停搏25秒,此后患者出现一次呕吐。

王英伟教授指出,强烈的外力刺激通常会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等症状,为什么案例中患者出现心动过缓而不是心动过速?此外,异丙酚、芬太尼以及颅内高压增高均会引起心动过缓,患者的心动过缓是否与麻醉药物有关?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TCR的定义

自年,沙勒(Schaller)等人首次提出TCR的概念并予以描述后,TCR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TCR的广义概念为,刺激三叉神经而导致的血压和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出现剧烈波动,以及出现呼吸困难和胃肠蠕动亢进等症状;其狭义概念较为常用,指患者平均动脉血压(MBP)或HR严重下降,超过基础值20%。目前关于神经外科手术TCR已有45项研究,共例患者,以狭义概念为标准,TCR的发生率为12.2%(例),心脏骤停发生率为3.6%(30例)。

TCR的诱发因素

一项由Meuwly等人于年发表在《医学》杂志(Medicine)的研究证明,TCR的发生率与麻醉深度有关,且深麻醉下不易发生TCR相关的心脏停搏。其研究结果表明,当麻醉意识深度指数(CSI)40时,TCR发生率为13%;当CSI在40~60之间,TCR发生率为48%,当CSI60时,TCR发生率为11%。此外,研究者还发现,TCR的相关风险因素是手术操作和患者自身疾病史,手术操作任何过程中都会导致TCR,患者本身患有心肌梗塞或心肌缺血也易诱发TCR(图3)。

三叉神经反射通路

三叉神经反射分为人体头面部温痛觉和心脏反射。人体头面部温痛觉由三叉神经脊束核支配,心脏反射由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支配。TCR类型包括外周型TCR(如眼心反射、上下颌心脏反射、潜水反射),中央型TCR(刺激神经节以上的起始部)以及神经节型TCR(直接刺激半月神经节),临床表现均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

一项年发表于《生理学杂志》(JPhysiol)的基础研究发现,刺激三叉神经感觉神经元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AP-5)和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CNQX)可以有效抑制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当刺激疑核的心脏迷走神经元时,NMDA或AMPA受体拮抗剂几乎完全抑制EPSC。由此推论,临床医生可使用NMDA受体拮抗剂如小剂量氯胺酮抑制三叉神经的心脏反射。通过药物实验研究者还发现,氯胺酮可明显抑制EPSC;异氟烷对三叉神经脊束核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抑制疑核的心脏迷走神经元诱发的电流;而芬太尼对三叉神经脊束核无明显影响,反而可加强心脏迷走神经元的反射。因此当患者出现TCR时,使用芬太尼反而会加重病情(图4)。

TCR的治疗

TCR应当是临床医生,尤其是麻醉医生密切







































北京去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白殿疯是怎样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w.com/zzbx/7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