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腧穴一总论3

2024/5/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m.jpm.cn/article-124253-1.html

上篇文章介绍了五腧穴,本篇文章将介绍原穴、络穴、郄穴,篇幅较大,预计阅读时间10-15分钟,建议收藏观看。

一、原穴

1.原穴的定义与特点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名为“原穴”,合称“十二原”。“原”为本原、原气之意,原气起源于脐下肾间,肾者乃先天之本,原气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难经》将原穴与“三焦之气”和“肾间动气”相联系,提出了原气通过三焦,通达全身,散布于表,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的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首次记载了五脏的原穴,《灵枢·本输》中补充了六腑的原穴。但前者记载的“心原出于大陵”,实为心包经的原穴,到晋代皇甫谧所著的

《针灸甲乙经》

中,才明确列出了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确定心经的原穴为神门穴。

目前临床应用的十二原穴也是来自《针灸甲乙经》。

阴经的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相同,即“以输代原”,而阳经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2.原穴的主治作用

在生理上原穴作为脏腑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同样能够在病理上反映脏腑及十二经的病变。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对于原穴的主治作用,我国历代医家经过不断探索,发现《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的大篇幅论述都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很少有提及六腑的[1]。最后总结出:

阴经原穴主要治疗本脏病症,阳经原穴主要治疗本经病症。(六腑本腑病症的主治穴是“下合穴”,在后文详解。)

二、络穴

1.络穴的定义

络脉从本经别处的部位称为“络穴”。

《灵枢·经脉》首次记载络穴的相关内容,文中指出人体共有15个络穴,其中十二经脉的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的络穴鸠尾穴散于腹,督脉的络穴长强穴散于头上,脾之大络大包穴布于胸胁。共称为“十五络穴”。

2.络穴的主治作用

络穴既是络脉与经脉相联络的部位,又是阴阳表里相合两经脉之间互相联络的部位。在循行上能够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即“一络通二经”,所以络穴不仅能治疗其络脉的病症,而且具有主治表里两经病证及“久病入络”的慢性病的作用[2]。

例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穴,既能治疗肺经病症如咳嗽、喘息,又能治疗阳明肠经的牙痛、头项强痛等疾患。

3.原络配穴法

原络配穴法是古人依据脏腑经络表里关系提出的一种针灸取穴法,在“一络通二经”的基础上同取表里经腧穴配伍,更加协同增强了络穴沟通表里、治疗本经及表里经络病证的作用,扩大了主治范围。

其中表里经原络配穴法又称主客配穴法,是根据脏腑先病或后病而确定主客,先病者为主,取其原穴,后病者为客,取其络穴。在防治脏腑疾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原络相配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畅达气机,增强疗效。

三、郗(xì)穴

1.郗穴的定义

郄穴的穴名、位置首创于《针灸甲乙经》,并被定为特定的针刺要穴。

郄穴是各经经气所深聚的地方,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和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郗穴,合称“十六郗穴”。

2.郗穴的主治作用

临床上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证。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如肺经郗穴孔最穴擅治咳血,肝经郗穴中都擅治崩漏。

阳经郗穴多治急性痛证,如胃经郗穴梁丘主治胃脘痛,小肠郗穴养老主治急性腰扭伤。

如果对文章的内容感兴趣可以点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w.com/hlbk/178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