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典温病学作为一个中医人,这些经
2024/7/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蒲辅周老先生曾说:“外感热病是中医宝库中最为可贵的部分。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关键在外感热病证治过程。脱离外感热病,只治内伤杂病,难以铸就高水平的中医!”
如果说《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学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金匮要略》和《伤寒论》这两部著作构建了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那么温病学就成就了治疗外感热病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医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代,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在抗击SARS中就很好地展现了其临床价值。
熊继柏在全国经典临床研讨班中曾说过:“从临床实用的价值来讲,温病学应该上升为经典理论。我们作为一名中医人,应当熟读这些经典,要认认真真地攻读这些经典,只有这样才可能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传承和发扬,往往就在每位中医人的熟读背记、实践应用、总结探索中。
“名方中医杯”中医经典传承大会今日推送条文来自温病学名著重点条文
(条文来自《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温热论》)
2
凡斑疹初见,须用纸捻照看胸背两胁。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或云头隐隐,或琐碎小粒者为疹,又宜见而不宜见多。按方书谓斑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黑者胃烂,然亦必看外证所合,方可断之。(《温热论》)
3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温热论》)
4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
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二钱,犀角一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二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温病条辨》)
5
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丹,再与清宫汤。
三石汤方
飞滑石三钱生石膏五钱寒水石三钱杏仁三钱竹茹炒,二钱银花三钱。花露更妙金汁一酒杯,冲白通草二钱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加味清宫汤方即于前清宫汤中加知母三钱,银花二钱,竹沥五茶匙冲入。(《温病条辨》)
6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青蒿鳖甲汤方(辛凉合甘寒法)
青蒿二钱鳖甲五钱细生地四钱知母二钱丹皮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温病条辨》)
7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杂说治病法论》)
8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温疫论》)
9
不尔,风挟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为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以此为辨。(《温热论》)
10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湿热病篇》)
11
连朴饮(王氏连朴饮)
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制厚朴二钱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香豉炒焦栀各三钱芦根二两
水煎温服。(《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12
芳香化浊法: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
藿香叶一钱佩兰叶一钱陈广皮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酒洗厚朴八分,姜汁炒
加鲜荷叶三钱为引。(《时病论》)
本活动由“名方中医APP”冠名支持“名方中医APP”致力于医生线上创业,免费为医生搭建个人线上诊所,
除去药材成本,所有收入归医生。
用“名方中医APP”,方便医生,也方便患者!
“名方中医杯”中医经典传承大会
日程安排
日期
进程
内容
7月20日~8月20日
“温经典”活动
中医“四大经典”温习月
8月20日~9月20日
个人参与:线上报名、答题
9月20日~10月15日
团体参与:提交团体推荐报名表
10月底或11月初
“用经典”活动
现场选拔,表彰优胜个人和团体
中医经典传承大会
知名专家进行中医经典临床应用专题讲座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