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脏腑到底是五脏六腑还是五脏五腑六脏

2025/1/1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总称。据经络学说,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心包络,简称心包,亦称“膻中”,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心包络既是心的外围,心都和中枢神经的活动有关,如果外邪侵犯心脏,首先是心包受到影响,如临床上急性传染病等因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发狂,称之为“热入,心包“,在治疗上就是以“清心”为主,说明心包和心从辨证的角度来看是一致的,只不过反映病情的浅、深、轻、重程度的不同而已。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属于脏。三焦属腑,与外环境相通,故三焦受外邪。三焦与“心包”为表里,“心包”属脏,脏不受外邪。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的共同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的生理特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素问·五脏别论》)。每一腑都必须适时排空其内容物,才能保持六腑通畅,功能协调,故有“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之说。突出强调“通”、“降”二字。

脏腑的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附说明-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是经脉,犹如途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其特点是纵行分布,位置较深;络是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其特点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分经脉和络脉,其中主要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以及从十二经脉分出的十二经别。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体外之邪可以循经络内传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循经络反映到体表,不同经络的病变可引发不同的症状。当某经络发生病变出现病证,选用某药能减轻或消除这些病证,即云该药归此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w.com/hlbk/187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