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你我同参与
2020-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传染病
甲类
1.鼠疫
鼠疫(plague)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年全世界报告发生人间鼠疫的有巴西、中国、马达加斯加、蒙古、缅甸秘鲁、美国、越南及扎伊尔等9个国家共例,病人大多集中在非洲,病死率为8.7%
2.霍乱
霍乱是由O1血清群和O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19世纪初至今已引起7次世界性大流行。进入90年代后,随着O的出现,全球霍乱流行趋势更趋严峻。
乙类
1.结核病
2.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HIV病毒侵入人体,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令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后导致死亡。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也没有治愈这种疾病的有效药物或方法。艾滋病于年定名,年发现其病原体,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
3.狂犬病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由动物传播到人类的疾病),由一种病毒引起。狂犬病感染家畜和野生动物,然后通过咬伤或抓伤,经过与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触传播至人。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类死亡病例发生在亚洲和非洲。一旦出现狂犬病症状,几乎总会致命。
4.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
5.人感染H7N9禽流感
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HA)的不同可分为1-16种亚型,根据病毒神经氨酸酶蛋白(NA)的不同可分为1-9种亚型,HA不同亚型可以与NA的不同亚型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流感病毒。而禽类特别是水禽是所有这些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H7N9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H7N9亚型流感病毒既往仅在禽间发现,在荷兰、日本及美国等地曾发生过禽间暴发疫情,但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6.血吸虫病
7.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呈世界性范围流行。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
8.梅毒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鼠类及猪是主要传染源,呈世界性范围流行。临床以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的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常危及患者生命。
9.淋病
淋病(Gonorrhea)是淋病奈瑟菌(简称淋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性病。近年来发病率居我国(中国)性传播疾病首位,淋菌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呈肾型,成双排列,离开人体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其杀灭。多发生于青年男女。
10.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11.猩红热
猩红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发热、咽峡炎、弥漫性皮疹、继而脱皮。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可能出现关节、肾脏等变态反应性并发症。猩红热在我国南方少,北方多;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其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型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给密切接触者,偶可通过带菌的用具传播。发病年龄以2—10岁小儿多见,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
12.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脐风"、"七日风"等,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所致。 此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1、孕妇应接受破伤风免疫注射。 2、分娩时应采用新法科学接生。
13.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多见。病初很象感冒,打喷嚏、咳嗽、有点低热。3—4天后咳嗽越来越重。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百日咳的病程不一定是一百天,短的几天,长的两个月,一般4—6周。 百日咳预防办法与其他呼吸道传染病差不多,有幸的是百日咳已经有了预防针百白破混合制剂,孩子出生后3足月时接种第一针,一个月后接种第二针,二个月后接种第三针,只要按时、足量、全程接种百白破,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1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cerebrospinal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本病于年由瑞士Vieusseaux描述。年Weichselbaum从脑脊液中分离出脑膜炎双球菌。我国于年李涛在武昌正式报告。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15.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我国法定为乙类传染病。WHO把伤寒作为一个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上总的发病趋势是下降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西欧、日本等的发病率已降到0.4~3.7/10万,重点在输入病例的控制。WHO估计,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可高达/10万,我国解放前伤寒流行严重、病死率高,解放后,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80年代发病率50/10万, 90年代都在10/10万以下,洪涝灾害的年发病率为4.8/10万,近年,伤寒的流行特点为:地区发病呈不均衡性,全年各月都...
16.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元凶。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20天后就会发病。发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适、厌食等症状,发病时经历发冷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四个阶段。
17.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该病是牛、马、羊等动物传染病,但偶尔也可传染给从事皮革、畜牧工作的人员,该细菌由RobertKoch在年首次发现。炭疽杆菌的芽孢可以抵御很强的紫外线,高温等恶劣环境,在适合的环境下,芽孢会从新开始活动,变成有感染能力炭疽杆菌。
18.登革热(dengue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应做好疫情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扩散。患者发病最初5天应防止其受蚊类叮咬,以免传播。典型患者只占传染源的一小部分,所以单纯隔离患者不足以制止流行。预防措施的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应动员群众实行翻盆倒罐,填堵竹、树洞。对饮用水缸要加盖防蚊,勤换水,并在缸内放养食蚊鱼。室内成蚊可用敌敌畏喷洒消灭,室外成蚊可用50%马拉硫磷、杀螟松..
19.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无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两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在俄罗斯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20.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如果所在的地区人口密度大,而且没有普遍接种麻疹疫苗,那么这个地区就极易引起麻疹的流行。麻疹发病时的特殊表现是口腔粘膜上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单纯传染麻疹治愈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2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如H5N1、H7N7等引起的人类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全球蔓延,不断引起人类发病,并且推测这一病毒可能通过基因重配或突变演变为能引起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因此成为全球
22.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以下简称polio)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paralysis)。
2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
24.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又称SARS。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丙类
1,感染性腹泻病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2.麻风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外周神经以及多菌型麻风(MB)的上呼吸道。麻风病主要通过上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发病后如未及时治疗和处理,可致严重的畸残。
3.包虫病
包虫病称白泡泡或者水疙瘩病,是人类绦虫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包虫病是人体受到狗体内绦虫的虫卵感染所引起的疾病。虫卵随狗粪散布到人们生活的周围环境里。这样,就很容易沾染到人的手上,衣服上和日常用品上,另外,通过狗毛、羊毛、干草、水等与人有接触机会的东西,也会沾染给人。如果人误食了虫卵,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幼虫,穿过肠壁,随血液循环到达人体的各个脏器(主要是肝脏和肺),慢慢生长,以后变成象囊袋一样的肿块,里面充满了水一样的液体,有的包虫囊肿可以长到几十斤重,压迫脏器。如果囊肿破裂,将引起非常严重...
4.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5.流行性腮腺炎
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6.甲型H1N1流感
7.丝虫病
丝虫病是由丝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我国流行的有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均属淋巴丝虫病。 班氏丝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东地中海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约70个国家和地区。马来丝虫病流行限于亚洲,主要在东南亚、东亚和南亚的十余个国家。我国中部和南部的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上海、湖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及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丝虫病流行。据防治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估计,全国有丝虫病约万。
8.黑热病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在世界上分布甚广,包括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和东非;中东、中亚、西亚以及印度次大陆以及美洲。 黑热病曾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的省(市)、自治区。自年以后,主要流行区(华北、华东)已基本消灭此病,但近些年来,陕西、山西、内蒙古等省有少数散发病人,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根据报道,-年上述省、自治区共有病人例,-两年,仅新疆喀什地区的病人已达例,甘肃陇南地区年发病病人数也回升至例。可见,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后...
9.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两个病种。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Prowazeki)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虽然埃及从山羊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美国从飞松鼠中分离到普氏立克次体,但流行性斑疹伤寒作为自然疫源性疾病还证据不足。流行性斑疹伤寒仍然属于人-虱-人传播的疾病,人是唯一的宿主,体虱是传播媒介。普氏立克次体在体虱胃肠道上皮细胞中生长繁殖,经虱粪排出体外,虱粪污染人皮肤破损处引起感染发病。在发达国家由于生活水平高,卫生条件好,有条件经常洗澡,常换衣服,防止体虱生长,因此得到...
10.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疫苗问世前,风疹呈世界性分布,1岁以下不易感染,发病年龄以5-9岁为主,是儿童常见的一个出疹性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主,一般间隔3-5年,呈周期性流行。风疹最大的危害是母亲在怀孕早期特别是头三个月感染风疹,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11.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流感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一般不引起流感流行。人患流感后能产生获得性免疫,但流感病毒很快会发生抗原性变异从而逃逸宿主免疫。人的一生可能会多次感染相同和(或)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
12.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在夏秋季比较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丘疱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其他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一般症状较轻,2-7天自愈。 人们主要通过蚊子叮咬而感染寨卡病毒。寨卡病毒还可由怀孕的母亲在怀孕或生产过程中传播给胎儿或婴儿,但传播几率尚不清楚。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主要是伊蚊,伊蚊不但能传播寨卡病毒,它也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的传播媒介。
2.人兽共患病(zoonosis)主要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这三大病原生物引起,有记载的人兽共患病约种。我们将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寄生虫病和寄生虫感染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中重要的细菌性(含衣原体、立克次体和真菌)有50余种,病毒性有50余种,寄生虫性(含原虫类、吸虫类、线虫类和绦虫类等)60余种,这些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农牧业发展。
3.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指由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幼虫寄生于人体内引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为主要特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
一、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 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主要为鼠类。成虫寄生于黑家鼠、褐家鼠及多种野鼠等肺动脉或右心室中,雌虫产出虫卵,在肺毛细血管孵化出第一期幼虫。第一期幼虫穿过肺毛细血管随呼吸道分泌物上行吞咽进入消化道,进而随粪便排出体外。当中间宿主如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等软体动物食入或接触含有第一期幼虫的粪便时,第一期幼虫可在其体内进一步生长发...
4. 链球菌为圆形球菌,呈单个、成对或数个排列的短链,也可排列成串珠状长链。一般无鞭毛,不运动(D群某些菌株除外),不形成芽胞。有的菌株在病料中或含血清的培养基内能形成菌膜。革兰氏染色一般为阳性,老龄培养物则多为阴性。致病链球菌在含血清和鲜血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一般常用鲜血琼脂培养观察溶血现象。本菌为兼性厌氧,但在无氧时溶血明显。培养最适温度为37℃。菌落细小,直径1-2毫米,透明,发亮,光滑,圆形,边缘整齐。致病性链球菌多属于溶血性链球菌(β群)。
5.美洲锥虫病又称查加斯病,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美洲南部,中部以及北部的部分区域(即墨西哥和德克萨斯南部)18个国家,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化道病变,病死率较高,已成为拉丁美洲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虽然本病多发生于美洲局部地区,但由于近年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人口流动频率增加,使这一疾病向世界各地扩散,如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区。近来媒体报道的“新型艾滋病”实为美洲锥虫病,其潜伏期较长,与艾滋病相似,但其在病原、治疗手段、传播方式等方面均与艾滋病明显不同。
6. 颚口线虫属于线形动物门(Nematoda)旋尾目(Spirurida)颚口科(Gnathostomatiidae)颚口属(Gnathostoma),已确定的共有12种,其中在东南亚报道5种,在我国发现的有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spinigerum)、刚棘颚口线虫(G.hispidium)和陶氏颚口线虫(G.doloresi)。颚口线虫成虫寄生于哺乳类动物的胃、食道、肝脏和肾脏,有的种类颚口线虫幼虫可寄生于人体,引起人体皮肤和内脏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人体颚口线虫病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十分普遍。迄今我国已报告的病例有48例,其中42例由棘颚口线虫引起。
7.马尔堡出血热(Marburghemorrhagicfever,MHF)是由马尔堡病毒(MarburgVirus)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由于马尔堡病毒来自于非洲绿猴并主要在非洲流行,因此马尔堡出血热又被称为青猴病和非洲出血热。
8.黄热病(yellowfever)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黄染、出血等,在某些暴发疫情中病死率可高达20%-40%。本病主要在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流行,在蚊和非人灵长类之间周期性地发生自然感染循环。
9. 埃博拉出血热是严重的、往往致命的人类疾病,病死率高达90%。它是世界上最凶猛的疾病之一。其传播感染的途径是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人的血液、体液和组织。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获得重症支持治疗。疫情期间,与患者或死者有密切接触的卫生工作者、家人以及其他人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可以摧毁家庭和社区,但医院、公共场所或家中采用所推荐的防护措施控制感染。
10.鼻疽和类鼻疽
鼻疽(Malleus)属于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不运动的革兰阴性鼻疽假单孢菌(Pseudomonasmallei)。主要引起马驴骡等牲畜得病。人对鼻疽十分易感,主要是接触感染动物治病的。病的体征是在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或皮肤形成特异的鼻疽结节、溃疡或瘢痕,在肺脏、淋巴结或其他实质性器官产生鼻疽结节。 类鼻疽常见于东南亚,病例主要集中于越南、缅甸和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北部也是流行区。绵羊、山羊、马、猪、牛、狗、猫等动物同样带有类鼻疽并且可以传播给人类相似的疾病。人体皮肤的伤口或擦伤处,如果接触到受污染的土壤或...
11.基孔肯亚热
年基孔肯雅热首次爆发于坦桑尼亚南部尼瓦拉州。“基孔肯雅”是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Chikungunya”的译音,意即身体弯曲形同折叠,是关节剧痛引起的,故本病可意译为“曲屈病”。到了二十世纪60年代以后,基孔肯雅热东移至东南亚地区。本病多次发生于热带非洲以及亚洲的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和印度等地。仅年在印度马德拉斯的一次流行中,万人口中就有30万病人。基孔肯雅热也正在逼近我国,年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基孔肯雅病人,并从其血液中分离出病毒。
12.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是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histolytica)侵入结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易复发成为慢性,也可发生肠内外并发症,尤其可引起肝、肺等脏器脓肿。 传染源主要为慢性和恢复期病人粪便排包囊者和带虫者。由于滋养体抵抗力弱,急性病人不起传染源作用。在国内猪也可作为传染源值得重视。阿米巴包囊经口传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囊污染水源是酿成地区性暴发流行和高感染率的主要原因;其次是污染的手、食物或用具;苍蝇、蟑螂等可携带包囊传播疾病;男性同性恋者肛-口接触或性行为的传播方式在欧美国家很重要。
13.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感染
年4月以来,德国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H4(EHECO:H4)感染暴发疫情,目前已波及部分欧洲其他国家及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患者以急性腹泻、腹痛起病,少数病例还可继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导致多器官受损,甚至死亡。
14.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
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的最常见病原体。诺如病毒分为5个基因组,可感染人的有GⅠ,GⅡ,GⅣ三组,每组有多个基因亚型。每隔几年就会出现新变异株,并引起全球性胃肠炎的流行。 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多在冬季暴发流行。诺如病毒传染性强,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或气溶胶传播,常在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医院、工厂及社区等场所引起暴发疫情。 诺如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虽然传染性较强,但病程较短,预后良好。
15.西尼罗病毒
西尼罗病毒病是由西尼罗病毒(WestNileVirus,WNV)引起的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近年来流行于非洲、欧洲、美洲、澳洲、中东地区、印度次大陆等地区,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了威胁。严重者引起人畜发生脑炎,甚至死亡。
16.拉热沙
拉沙热(Lassafever)是由拉沙病毒引起,主要经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尼日利亚、利比亚、塞拉利昂、几内亚等西非国家。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可出现多系统病变。
17.裂谷热
裂谷热(RiftValley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RiftValleyFeverVirus,RVF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感染多种脊椎动物。人感染裂谷热病毒后多无症状,少数可有发热、头痛、视网膜炎、出血等表现。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亚洲中东地区也有报道。
18.中东呼吸综合征
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MERS)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而引起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年在沙特阿拉伯首次被发现。冠状病毒是一组能够导致人类和动物感染发病的病毒,能够引起人类发生从普通感冒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多种疾病。
宣传传染病防治法,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