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凡,深入了解心包疾病

2016-10-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走进平凡,深入了解心包疾病

作者:杨倩

版权申明:谢绝转载

出品方:深圳市放射沙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

.

版主7

下载放射沙龙APP

进行专家视频、专家读片

一、心包积液

1、定义:

心包积液(pericardialeffusion):正常心包腔内只有15~50ml浆膜液起润滑作用,正常心包厚度为2~4mm。当心包疾患或其他病因累及心包可以造成心包渗出和心包积液,当积液迅速或积液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造成心脏输出量和回心量明显下降而产生临床症状,即心脏压塞(cardiactamponade)。

2、病因

⑴感染性:结核性、化脓性、病毒性、真菌性、梅毒螺旋体、寄生虫

⑵非感染性:外伤、风湿性、肿瘤、尿毒症(肾衰竭)、粘液水肿

3、临床

发热、乏力、心前区疼痛、上腹胀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查体可见颈静脉怒张、紫绀、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界扩大、心音低钝遥远、血压和脉压差降低等

4、病理

正常时心包腔平均压力接近于零或低于大气压,吸气时呈轻度负压,呼气时近于正压。心包内少量积液一般不影响血流动力学。但如果液体迅速增多即使仅达ml,也因为心包无法迅速伸展而使心包压力急剧上升,导致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阻,产生急性心包压塞的临床表现。而慢性心包积液则由于逐渐伸展适应,积液量可达0ml。

5、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⑴少量积液:积液小于ml时心影无明显改变

⑵中等量以上积液:

心影向两侧普遍增大,心缘正常弧度消失

心影呈烧瓶状或呈球形

上腔静脉增宽,主动脉影缩短

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主动脉搏动正常

肺纹理正常或减少,左心衰时出现肺淤血

CT表现

心包厚度增加(>4mm),密度随积液性质而异,多数为水样密度,亦可为出血样的高密度影。增强时,积液密度无变化,但壁层心包有强化,使心包内积液显示更清楚。一般将心包积液分为三度:

Ⅰ度少量积液,积液量<ml,舒张期心包脏壁层间距5~15mm;

Ⅱ度中量积液,积液量~ml,舒张期心包脏壁层间距>15~25mm;

Ⅲ度大量积液,积液量>ml,舒张期心包脏壁层间距>25mm。

图1:X线示心影增大,呈烧瓶状

图2:CT示心包腔内可见大量积液影

6、诊断

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检查常具有特征,通常不难诊断。

一、缩窄性心包炎

1、定义:

缩窄性心包炎(constrictivepericarditis)是指心脏被致密增厚的纤维化或钙化心包所包围,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疾病,多为慢性。

2、临床

⑴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疲乏等以及肝大、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和周围水肿等;

⑵体征: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多数患者收缩期心尖呈负性波动,心浊音界可不增大或稍增大,可闻及心包叩击音,可见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

3、病理

⑴右心室受压,舒张受限:颈静脉扩张、上腔静脉扩张、肝脏增大、腹水、水肿

⑵左心室受压,舒张受限:血压低,脉压差变小、房室沟被纤维包绕时,左心房增大

4、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⑴心脏大小改变:半数病人心影大小正常,半数轻至中度增大

⑵心脏形态改变:上纵隔影增宽,两侧或一侧心缘变直,各弓影分界不清,心外形呈三角形

⑶心包钙化是缩窄性心包炎的特征性表现

⑷心脏搏动改变

⑸肺淤血及肺静脉高压

CT表现

最主要征象是心包增厚,厚度大于4mm,可呈弥漫性,但各部分增厚的程度不均匀,亦可为局限性增厚,心包脏壁层分界不清,呈软组织密度,钙化为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扩张的左、右心房,而左右心室则呈管状,室间隔僵直。

图3:①X线示缩窄性心包炎治疗前;②X线示缩窄性心包炎治疗后

图4:与上同一患者CT示缩窄性心包炎治疗前

图5:与上同一患者CT示缩窄性心包炎治疗后

图6:X线示心包广泛钙化

图7:与图6同一患者,心包边缘呈波浪状并可见不同程度高密度影

5、诊断

缩窄性心包炎临床表现较典型。X线片见心脏外形不整,后期有明显钙化影并包绕心影;CT可见心包增厚、钙化与上下腔静脉情况,均可明确诊断。

一、心包囊肿

1、定义:

是指发生于心包的一种先天性纵隔囊肿,亦称为间皮囊肿、心包旁囊肿、胸膜心包囊肿。囊肿与心包腔隔绝,如果经蒂与心包腔想通则称为心包憩室。

2、临床

大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一般为体检偶然发现,仅少数病人有胸部不适症状,如胸痛、胸闷或胸部胀满,如病变较大压迫心脏,可出现心悸、气短或心衰表现。有的病人可因劳累或体位改变而症状加重。查体多无阳性发现,如囊肿位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之间,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3、病理

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心包囊肿是在胚胎时期,胚胎头端及两旁中胚层侧板有些间隙出现,如果这些间隙中的一个未与其他间隙融合,而独立存在,即发育成心包囊肿。如果部分融合留有蒂与心包腔相通,则形成心包憩室。基本上心包囊肿为体腔形成异常,囊壁由结蹄组织和单层间皮心包组成,内含清澈液体。与心包相连,但是很少与之相通。

位置:常位于前心膈角,特别是右侧。但也可位于主肺动脉近端的心包隐窝。

4、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心膈角边缘可见清晰、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增高区,呈“泪滴状”紧贴心包,较大囊肿可随呼吸与体位而稍变形。

CT表现:心膈角边缘可见清晰圆形或卵圆形囊性病灶,CT值一般为0~20Hu

图8:右侧心膈角边缘可见清晰类圆形囊性病灶

5、鉴别诊断

⑴支气管囊肿:可发生在纵隔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数在中后纵隔气管隆突附近,少数在肺实质、胸膜或横膈;

⑵食管重复囊肿:吞钡造影可见食管外在或壁内压迫;

⑶胸腺囊肿:位于前纵隔,少见,可为先天性或炎症性。位于颈部者多在颈前三角;位于纵隔者增大后易粘连于肺和心包,有时可破入心包。常见的主诉为胸闷、胸痛。囊肿增大到一定体积时,可发现自前上纵隔向外呈半圆形或弧形突出影,边缘清晰光滑,密度较淡,有时边缘可见钙化,易与心包囊肿混淆,根据临床表现可以鉴别。

一、心包脂肪瘤

1、定义:

为外膜完整的良性肿瘤,内含典型的成熟脂肪细胞。脂肪瘤可位于心脏各部位和心包。位于心肌内的脂肪瘤通常较小且有完整的包膜,偶尔也有生长于二尖瓣或三尖瓣上。位于心包者直径可达10cm以上。

2、临床

脂肪瘤除非位于脏层或壁层心包者,通常无症状。少数也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包积液、期前收缩、心绞痛、心脏扩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等症状和体征。

3、病理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报道。

4、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可见心影呈中、重度增大。

CT表现:可推测肿瘤性质,因为脂肪瘤的放射密度低,约为-50~-Hu,有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图9:心脏大血管及各心腔之间可见脂肪密度影,为心脏脂肪瘤

图10: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后方可见脂肪密度影

5、鉴别诊断

心包脂肪瘤CT可见明显脂肪密度影,易于诊断。

畸胎瘤: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可见脂肪成分(-25~-50Hu)、钙化或骨骼(>Hu)和软组织成分,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侵犯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欢迎投稿:

.

版权申明

(长按图片即可下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进行专家读片!









































白癜风图片
白颠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hqepw.com/hlbk/1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