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平凡,深入了解心包疾病
2016-10-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走进平凡,深入了解心包疾病
作者:杨倩
版权申明:谢绝转载
出品方:深圳市放射沙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
.
版主7
下载放射沙龙APP
进行专家视频、专家读片
一、心包积液
1、定义:
心包积液(pericardialeffusion):正常心包腔内只有15~50ml浆膜液起润滑作用,正常心包厚度为2~4mm。当心包疾患或其他病因累及心包可以造成心包渗出和心包积液,当积液迅速或积液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可造成心脏输出量和回心量明显下降而产生临床症状,即心脏压塞(cardiactamponade)。
2、病因
⑴感染性:结核性、化脓性、病毒性、真菌性、梅毒螺旋体、寄生虫
⑵非感染性:外伤、风湿性、肿瘤、尿毒症(肾衰竭)、粘液水肿
3、临床
发热、乏力、心前区疼痛、上腹胀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查体可见颈静脉怒张、紫绀、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界扩大、心音低钝遥远、血压和脉压差降低等
4、病理
正常时心包腔平均压力接近于零或低于大气压,吸气时呈轻度负压,呼气时近于正压。心包内少量积液一般不影响血流动力学。但如果液体迅速增多即使仅达ml,也因为心包无法迅速伸展而使心包压力急剧上升,导致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阻,产生急性心包压塞的临床表现。而慢性心包积液则由于逐渐伸展适应,积液量可达0ml。
5、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⑴少量积液:积液小于ml时心影无明显改变
⑵中等量以上积液:
心影向两侧普遍增大,心缘正常弧度消失
心影呈烧瓶状或呈球形
上腔静脉增宽,主动脉影缩短
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主动脉搏动正常
肺纹理正常或减少,左心衰时出现肺淤血
CT表现
心包厚度增加(>4mm),密度随积液性质而异,多数为水样密度,亦可为出血样的高密度影。增强时,积液密度无变化,但壁层心包有强化,使心包内积液显示更清楚。一般将心包积液分为三度:
Ⅰ度少量积液,积液量<ml,舒张期心包脏壁层间距5~15mm;
Ⅱ度中量积液,积液量~ml,舒张期心包脏壁层间距>15~25mm;
Ⅲ度大量积液,积液量>ml,舒张期心包脏壁层间距>25mm。
图1:X线示心影增大,呈烧瓶状
图2:CT示心包腔内可见大量积液影
6、诊断
心包积液的临床表现典型,影像学检查常具有特征,通常不难诊断。
一、缩窄性心包炎
1、定义:
缩窄性心包炎(constrictivepericarditis)是指心脏被致密增厚的纤维化或钙化心包所包围,使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而产生一系列循环障碍的疾病,多为慢性。
2、临床
⑴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疲乏等以及肝大、腹腔积液、胸腔积液和周围水肿等;
⑵体征: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多数患者收缩期心尖呈负性波动,心浊音界可不增大或稍增大,可闻及心包叩击音,可见颈静脉怒张、下肢水肿等。
3、病理
⑴右心室受压,舒张受限:颈静脉扩张、上腔静脉扩张、肝脏增大、腹水、水肿
⑵左心室受压,舒张受限:血压低,脉压差变小、房室沟被纤维包绕时,左心房增大
4、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
⑴心脏大小改变:半数病人心影大小正常,半数轻至中度增大
⑵心脏形态改变:上纵隔影增宽,两侧或一侧心缘变直,各弓影分界不清,心外形呈三角形
⑶心包钙化是缩窄性心包炎的特征性表现
⑷心脏搏动改变
⑸肺淤血及肺静脉高压
CT表现
最主要征象是心包增厚,厚度大于4mm,可呈弥漫性,但各部分增厚的程度不均匀,亦可为局限性增厚,心包脏壁层分界不清,呈软组织密度,钙化为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扩张的左、右心房,而左右心室则呈管状,室间隔僵直。
图3:①X线示缩窄性心包炎治疗前;②X线示缩窄性心包炎治疗后
图4:与上同一患者CT示缩窄性心包炎治疗前
图5:与上同一患者CT示缩窄性心包炎治疗后
图6:X线示心包广泛钙化
图7:与图6同一患者,心包边缘呈波浪状并可见不同程度高密度影
5、诊断
缩窄性心包炎临床表现较典型。X线片见心脏外形不整,后期有明显钙化影并包绕心影;CT可见心包增厚、钙化与上下腔静脉情况,均可明确诊断。
一、心包囊肿
1、定义:
是指发生于心包的一种先天性纵隔囊肿,亦称为间皮囊肿、心包旁囊肿、胸膜心包囊肿。囊肿与心包腔隔绝,如果经蒂与心包腔想通则称为心包憩室。
2、临床
大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一般为体检偶然发现,仅少数病人有胸部不适症状,如胸痛、胸闷或胸部胀满,如病变较大压迫心脏,可出现心悸、气短或心衰表现。有的病人可因劳累或体位改变而症状加重。查体多无阳性发现,如囊肿位于升主动脉和上腔静脉之间,可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
3、病理
尚未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心包囊肿是在胚胎时期,胚胎头端及两旁中胚层侧板有些间隙出现,如果这些间隙中的一个未与其他间隙融合,而独立存在,即发育成心包囊肿。如果部分融合留有蒂与心包腔相通,则形成心包憩室。基本上心包囊肿为体腔形成异常,囊壁由结蹄组织和单层间皮心包组成,内含清澈液体。与心包相连,但是很少与之相通。
位置:常位于前心膈角,特别是右侧。但也可位于主肺动脉近端的心包隐窝。
4、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心膈角边缘可见清晰、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增高区,呈“泪滴状”紧贴心包,较大囊肿可随呼吸与体位而稍变形。
CT表现:心膈角边缘可见清晰圆形或卵圆形囊性病灶,CT值一般为0~20Hu
图8:右侧心膈角边缘可见清晰类圆形囊性病灶
5、鉴别诊断
⑴支气管囊肿:可发生在纵隔的任何地方,但大多数在中后纵隔气管隆突附近,少数在肺实质、胸膜或横膈;
⑵食管重复囊肿:吞钡造影可见食管外在或壁内压迫;
⑶胸腺囊肿:位于前纵隔,少见,可为先天性或炎症性。位于颈部者多在颈前三角;位于纵隔者增大后易粘连于肺和心包,有时可破入心包。常见的主诉为胸闷、胸痛。囊肿增大到一定体积时,可发现自前上纵隔向外呈半圆形或弧形突出影,边缘清晰光滑,密度较淡,有时边缘可见钙化,易与心包囊肿混淆,根据临床表现可以鉴别。
一、心包脂肪瘤
1、定义:
为外膜完整的良性肿瘤,内含典型的成熟脂肪细胞。脂肪瘤可位于心脏各部位和心包。位于心肌内的脂肪瘤通常较小且有完整的包膜,偶尔也有生长于二尖瓣或三尖瓣上。位于心包者直径可达10cm以上。
2、临床
脂肪瘤除非位于脏层或壁层心包者,通常无症状。少数也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包积液、期前收缩、心绞痛、心脏扩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等症状和体征。
3、病理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报道。
4、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可见心影呈中、重度增大。
CT表现:可推测肿瘤性质,因为脂肪瘤的放射密度低,约为-50~-Hu,有利于与其他肿瘤鉴别。
图9:心脏大血管及各心腔之间可见脂肪密度影,为心脏脂肪瘤
图10: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后方可见脂肪密度影
5、鉴别诊断
心包脂肪瘤CT可见明显脂肪密度影,易于诊断。
畸胎瘤: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可见脂肪成分(-25~-50Hu)、钙化或骨骼(>Hu)和软组织成分,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侵犯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
欢迎投稿:
.
版权申明
(长按图片即可下载!)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进行专家读片!
白癜风图片白颠疯